提起人與自然作文素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人與自然作文素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嗎?快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與自然的構成材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當前,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那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人與自然應該如何相處?這個題目會不會成為今年高考作文的考點我們不得而知,但絕對火。為此,我特意整理了一批材料,現與大家分享。
(相關資料圖)
01.只有順從自然,才能戰勝自然。——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
02.只有順從自然,我們才能掌握自然。——培根[英國哲學家]
03.大自然既是仁慈的母親,又是殘忍的屠夫。——雨果[法國作家]
04.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甘地[印度政治家]
05.讓我們不要陶醉于戰勝自然。每一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報復我們。——恩格斯
6.我們沒有從父母那里繼承地球,而是從子孫那里借用了地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07.當人類歡呼戰勝自然的時候,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黑格爾[德國哲學家]
08.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是,他們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黑格爾[德國哲學家]
09.人法與地,地法與天,天法與道法,道法與自然。——老子(句子大意是,自然是天地萬物的避難所。)
10.天堂永遠在那里,不為姚,不為杰。——荀子(自然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不會因為堯帝的睿智或者夏杰的暴虐而改變。)
11.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可參。——荀子(天有四時變,地有豐富的資源,人有正確的治理方法。這是和諧相處的方式。)
12.不數池塘里的魚,打不過魚。斧及時入山,樹不能用。——《孟子·梁·王輝上》(計數[C49G一張細網;[wū]:深。細漁網不進池塘,魚鱉水產就完不了;當樹木被定期砍伐時,木材是取之不盡的。)
13.四時天不言,地不言,萬物生長。——李白《商安郡配昌史》
01.人類對大自然的任何傷害,最終都會傷害到自己,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如果人類非要與自然為敵,那就應該遵從董卿的話——“槍響之后沒有贏家。”
02.人類必須服從自然,但不能違背自然。反對天命,主張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類創造的文化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就是大自然為這棵樹提供了生長的陽光、雨露和土壤。當我想到這些,我就在這里。
3.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
04.掌握了核裂變、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技術的人。似乎可以輕而易舉地“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要太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報復我們。”
05.在極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出現了萬物靈長類,但無論如何進化,人類都無法超脫自然,獨立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不應該自稱是自然的主人,而應該尊重和服從自然,尊重和熱愛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
6.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它們的位置和作用。作為平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成員,人類應該充分尊重和保護它們。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一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一道亮麗風景。
07.正是因為有了野生動物的存在,我們的地球才充滿了生機,才能在深溪里聽到鳥兒歌唱,在淺水里看到魚兒游動。生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人類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環。無論哪個環節受損,整個鏈條都有斷裂的風險。所以,愛護野生動物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08.理性的人類應該是深懷敬畏、敬畏、生命的,模仿自然,善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視萬物為友,視人類為同胞。
09.曾經,獵殺野生動物是古代人類的生存法則。在科技和文明足以區分危險與安全、倫理與共生的今天,對野生動物餐桌的需求更加充滿了無知和傲慢。就像小說《三體》里說的,“軟弱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10.人類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近幾十年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上。面對地震、颶風、海嘯、森林火災,他們只能嘆息。對于地球來說,天災只是一個青春痘,一個噴嚏,對于人類來說,就是一場大災難。在這個星球上,自然規律永遠主宰一切,人類只是渺小的存在。
11.即使人類的科技和文明足以在每一次疫情面前不再恐慌,但未知永遠存在。永遠敬畏的人有福了;傲慢會帶來災難。
12.“清澈的水和蔥郁的山是無價的財富”,物質生活再豐富,沒有“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環境,一切都會平淡無奇。
13.山林盡染,平原青翠,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是人類對未來的支撐。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預示著未來。
14.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是維護和踐行公益的倡導者,而不是無關的旁觀者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破壞者。我們可能無法產生大的影響和改變,但我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力量。選擇棉麻等自然質感的衣物,出門自帶水杯,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選擇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隨手關閉電源和電器,節約用電...
15.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把接力棒傳下去。
1.亞馬遜森林大火
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更大的熱帶雨林,它產生的氧氣占全球總量的10%,因此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這個“地球之肺”正在日益萎縮。
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放牧或耕種,當地人砍伐樹木,焚燒樹枝來滋養土地,這導致火災頻發。
僅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就發生了72000多起亞馬遜森林火災,1330平方英里的雨林消失。
火災還導致全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飆升,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還加劇了全球變暖,一系列連帶后果不堪設想。
這一切的根源,說白了就是人的貪婪。人類對大自然無止境的索取,讓地球不堪重負。
正如圣雄甘地所說,“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2.北極熊正面臨滅絕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海冰正在融化。研究表明,在過去的40年里,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
四處覓食的北極熊因為找不到海冰休息,不得不一次次擴大游動距離,于是大量北極熊被活活淹死或餓死。
北極熊是一個非常好的游泳者,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卻落得如此下場。
科學家預測,由于這個原因,北極熊可能在未來20年內滅絕。
不僅是北極熊,如果我們不控制它們,采取一些行動,全球變暖將繼續加劇,下一個面臨滅絕的人可能是人類。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科學家的危言聳聽,而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3.長江里沒有魚。
2020新年伊始,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曾經滋養和祝福了無數生靈。
但時至今日,高強度的捕撈讓許多魚類種群得以生存,再加上筑壩、航運、沿海開發、環境污染、填土疏浚……水下生物的生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艱難。
專家表示,長江已經到了“無魚”(無魚)的程度,按照目前通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數”,這是最差的等級。
為保護長江生態,拯救更多珍貴物種,防止重蹈“白鱘”覆轍,自2020年元旦起,長江流域實施“十年禁漁”計劃。
長江需要10年的時間來恢復生態。
保護和發展永遠是一對矛盾的關系。過去,當我們急需發展的時候,長江和整個生態系統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現在是把保護放在發展之前的時候了。
4.中國在綠化方面領先世界
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綠葉面積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率居世界之一。
雖然在自然條件上,中國的綠化沒有先天優勢,但經過中國人民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綠色正在廣袤的國土上一寸一寸地蔓延。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種樹成林。人人各盡其責,一個碧水藍天、滿目蒼翠的美麗中國指日可待。
5.加強立法禁止游戲。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最新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改掉過度食用野生動物的惡習。
疫情兇猛,希望能成為一堂公開的公共安全課,讓公眾清楚地認識到貪食野味的危害。
我們不僅需要加強立法和執法,更需要媒體和公眾的鼓點和吶喊,讓一些人從無知中清醒過來,為自己和他人負責。
用大多數人的生命來為少數人的無知買單,代價太大了。遵紀守法,守口如瓶,從今年春天開始!
\關鍵詞: 人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