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4月20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召開涉網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北京互聯網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瑞罡介紹,2020年度,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受理著作權案件28946件,審結27925件,結收比為96%。從結案方式上看,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21714件,占比78%,以判決等其他方式結案6236件,占比22%,息訴解紛成效明顯。從審判周期上看,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51天,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維權周期大大縮短。
“為了破解互聯網知識產權維權中長期存在的難點、痛點問題,北京互聯網法院在技術賦能司法、審判方式改革、賠償標準提升等方面形成了整體合力?!壁w瑞罡介紹。
為破解“舉證難”問題,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版權鏈與天平鏈“雙鏈對接”,實現版權登記信息實時交互、高效調取,極大降低了舉證成本,提升證據可采信度。為了化解“周期長”,法院通過推進小額訴訟程序、歸納“要素+爭點+確認”的三步審理法等方式,大幅提升庭審效率,提高司法救濟的及時性和便利性。為了扭轉“賠償低”,法院通過建立精細化梯度賠償標準,發揮系列標桿案件的震懾作用,加重對惡意侵權、重復侵權等行為的制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近期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案件糾紛呈現了更多新特點。高科技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新型創作方式和作品樣態的產生,此類成果應否被認定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應當適用何種保護規則,成為司法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傳統傳播方式被新的網絡信息流動方式所替代,如何合理平衡權利人、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為司法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沿挑戰。
此外,涉案技術應用繁多,新型商業模式不斷呈現,數字經濟背景下,多行業呈現混業融合發展,推動版權領域產業生態發生新的變革,亟須探索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版權治理體系。
對此,北京互聯網法院歸納了多項裁判理念,為網絡知識產權發展提供規則指引。“我們通過裁判表明司法態度,對以創新為名行侵權之實的行為是要進行堅決遏制的。比如利用共享會員、聽音識劇等行為和商業模式,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我們對此也進行了侵權的認定?!北本┗ヂ摼W法院綜合審判二庭副庭長、知識產權專業法官會議副主任張連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