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21日,被中國抗癌協會定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題是“健康中國健康家——關愛生命科學防癌”。
惡性腫瘤即癌癥,目前已居中國居民死因榜首位,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例已達392.9萬人,致死人數已達233.8萬人。我國癌癥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
全民“預”“篩”意識提升明顯
對于癌癥來說,如果能做好預防和早期篩查,一方面能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另一方面早發現早治療也能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以結直腸癌為例,大部分病人先是患有腸道息肉,經過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發展為癌癥,如果能在息肉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避免癌癥的發生;即使在息肉階段未及時干預,若癌早期接受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能達到91.8%,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則僅為10.8%。
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預防癌癥的重視,全民的癌癥“預”“篩”意識有了明顯提升,根據京東健康平臺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購買過癌癥篩查、與腫瘤相關體檢檢測類服務的用戶人數同比增長了92%。
二三線城市防癌消費增長強勁
癌癥篩查是指在沒有癌癥癥狀出現時,通過針對性的檢查,發現潛在疾病。癌篩可以靈敏地發現某種癌癥,經濟方便,安全無明顯副作用。
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高發癌癥均有早期篩查方法。如肺癌可通過低劑量螺旋CT篩查;胃癌可通過胃鏡篩查;結直腸癌可通過腸鏡、糞便隱血試驗,多靶點糞便DNA檢測篩查;肝癌:可通過B超、甲胎蛋白檢測篩查;食道管癌可通過普通內鏡 、電子染色內鏡篩查;宮頸癌可通過TCT即液基細胞學檢查、HPV病毒檢測篩查;乳腺癌可通過核磁共振、乳腺鉬靶檢測篩查。
除了這些針對性的癌種篩查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定期體檢也能起到預防癌癥、早發現癌癥的作用;常規體檢中的癌胚抗原檢測、B超、外科檢查、肛門指檢、血液生化全套檢測等,均有可能幫助人們早期發現腫瘤。
根據京東健康數據顯示,2020年度與2019年度相比,二三線地區在癌癥篩查上的用戶增長更快,消費支出也增幅更大:寧夏、安徽、廣西、內蒙古、湖北等五省增長領先;體檢方面,寧夏、河北、福建、山西、青海等五省增長領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