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央視的曝光,將國內財商教育行業亂象驟然推向風口浪尖。
據央視報道,張女士在花費1元加入十倍學堂的“理財小白營”后,又花費7999元購買所謂進階課程,但很快發現進階課程效果不好,當她提出退款,卻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甚至被拉黑。
央視記者通過現場調查發現,“十倍學堂”幾乎已人去樓空。
“來得快,去得更快,正成為國內中小財商教育機構的真實寫照。”一位中等規模財商教育平臺業務主管王強(化名)向記者透露。過去一年,他既見證了財商教育風口來臨——疫情帶動民眾居家理財需求驟然升溫,催熱整個財商教育市場;也親眼目睹了整個行業野蠻成長所衍生的各種亂象,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很多中小財商教育機構內控與管理水準根本跟不上業務擴張步伐,由此出現課程抄襲、夸大財商教育預期收益承諾等亂象。
“你可能想不到,過去一年,整個財商教育市場突然冒出數千個新玩家,豈能不亂。”他感慨說。甚至個別中小機構打著財商教育的名義,玩起薦股薦基的擦邊球,其背后不排除與股市莊家聯手“割散戶韭菜”。
多位財商教育業內人士向記者直言,亂象迭起背后,是當前行業缺乏明確監管。此次央視曝光的十倍學堂的工商經營范圍包括企業管理咨詢、經濟貿易咨詢、教育咨詢等,卻堂而皇之地向消費者夸大財商教育回報預期,以“騙取”高額課程費——上14天的進階課程,就能賺取逾15%的年化回報。當消費者發現“上當”要求退款后,卻四處搪塞不給予任何回應。
“其實,財商教育側重教育屬性,不應涉及任何理財產品推薦與投資收益預期承諾。”王強直言。
記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專家認為財商教育涉及金融知識與理財技巧“普及”,也應全面納入金融監管范疇,確保財商教育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合規性,避免消費者受到“誤導”。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視曝光財商教育行業亂象之際,圍繞行業規范性發展的從嚴監管正悄然臨近。
近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中國標準化協會等機構制定的《理財在線培訓服務規范》團體標準(下稱《規范》)正向社會征求意見,預計4月下旬將完成意見收集,再經相關部門審核通過,預計最快將在5月正式實施。
“相關部門希望《規范》能成為財商教育行業準入的新門檻,在源頭上對財商教育機構合規性經營進行強約束,遏制越演越烈的行業亂象。”一位財商教育行業頭部平臺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亂象“溯源”
“過去一年,這個行業發展實在太快了。”王強坦言。
去年疫情爆發后,他發現財商教育行業新玩家驟然增多,幾乎每周都能聽說數十家新機構突然冒出。而且這些新玩家的發起設立過程極其簡單,在當地市中心地段租一間設施豪華的辦公室以彰顯“高大上”形象,再招募百余位擅長營銷與在線社區運營的人員,向工商部門申請業務范疇涵蓋教育咨詢的企業,就可以打著財商教育旗號四處售課。
“他們所謂的財商課程,幾乎都是抄襲行業頭部平臺的基礎教材與現有教學模式,根本沒有自主的課程研發能力。”王強告訴記者。這背后,是這些新玩家都在聚焦如何“賺快錢”。
記者獲得的行業數據顯示,隨著民眾居家理財需求驟然升溫,當前國內財商教育市場規模已達數百億元,部分行業頭部企業年均業績增幅達到50%,因此不少新玩家對月營業收入均設定極高的KPI指標。比如一家營銷人員逾百人的財商教育新平臺要求月收入達到300萬元,若按其進階課程8000元估算,它每月需要找到約375位消費者“買單”。
“當財商教育風口來臨,要完成這個營收指標并不難。”王強向記者透露。一方面民眾居家理財需求旺盛,令他們不愁找不到潛在客戶,另一方面他們很擅于使用極具誘惑力的營銷話術吸引眾多消費者眼球,比如部分平臺喊出“交費前承諾永久學理財、一對一私教、帶你賺回學費、教你實現財務自由”,“只要一杯奶茶錢,學會錢生錢”。
“我們是不敢這么做的。”上述財商教育行業頭部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這些營銷話術夸大了財商教育的收益回報預期,一旦實際效果達不到消費者期望值,勢必觸發大量退款投訴。但他發現,很多新玩家對此毫無顧忌,反而窮盡各種手段“招募”消費者加入在線社團參加體驗課,進而購買高價課程。
記者登錄一家中小財商教育平臺在線社群發現,所謂體驗課,無非是通過向消費者灌輸大量“心靈雞湯”,持續激發消費者通過理財賺大錢的欲望。比如社區運營人員經常會發布類似信息——30年前5毛錢就能買一雙牛皮皮鞋,現在500元都買不到真牛皮皮鞋,你靠勞動辛辛苦苦賺錢,但最后卻輸給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
“這些套路挺管用。因為很多消費者都是理財小白,對金融市場波動風險不甚熟悉,一聽有機會輕松掌握理財致富的竅門,自然愿意花小錢賺大錢。”王強坦言。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數千元的高價課程,部分財商教育中小平臺甚至會承諾——每周會有身家上億的富豪“遠程直播”,面對面傳授理財致富訣竅,終身給予理財指導幫助規避各種市場波動風險等。但事實上,這種“富豪”根本不存在,更沒有所謂的終身理財指導機制(因為平臺沒有自主課程研發機制且一味抄襲其他機構)。
在多位財商教育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財商教育行業亂象迭起的最大根源——過度夸大財商教育的回報預期,一旦消費者發現真相而憤然投訴退款,自然引發行業糾紛不斷。
“不少財商教育中小平臺對此要么玩起失蹤,要么尋找各種理由拖著不退錢。”王強透露。這背后,一方面凸顯他們的售后服務與管理能力跟不上業務擴張步伐,另一方面也揭露他們只想賺快錢的本性。
為了平息消費者的退款糾紛,不少財商教育中小平臺干脆將售后服務工作交給銷售員。鑒于消費者退款意味著銷售員收入提成驟降,因此他們也沒有動力妥善解決糾紛,甚至主動拉黑消費者斷絕一切聯系。
“事實上,不少財商教育中小平臺已沒有足夠資金儲備退還給消費者。”一位熟悉財商教育平臺運營狀況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很多中小平臺要么將此前賺取的課程費用于廣告投放,以賺取更多快錢;要么被發起方挪用。最終當平臺發現客戶退款投訴日益增多而無力招架時,干脆一走了之。
某種程度而言,十倍學堂的管理亂象并非個案,而是眾多財商教育新玩家的共同頑疾。
前述財商教育行業頭部平臺負責人透露,去年被行業新玩家高薪挖走的員工,近期開始回流。因為他們發現這些中小平臺在營銷模式合規性、售后服務規范性、課程研發自主性等方面與行業頭部平臺存在不小的落差——一是中小平臺重獲客營銷輕課程研發,業務發展可持續性存在較大不確定;二是部分平臺以財商教育的名義開展薦股薦基等投顧業務,明顯存在違規行為;三是部分民間資本一口氣注冊發起多家財商教育機構,只要一家因客戶大量投訴而關門,就將營銷團隊轉移到另一家平臺重組就業,繼續靠著夸大財商教育回報預期“騙取”高額課程費,令他們感到自己正游走在“營銷欺詐”邊緣。
“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無形間加劇行業亂象。若再不從嚴監管遏制這些亂象,整個行業很可能會陷入行業性危機。”他指出。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央視曝光十倍學堂亂象后,不少中小財商教育平臺驟然出現員工離職潮。
記者走訪上海多家中小財商教育機構發現,辦公室座位已“空出大半”。一位留守員工告訴記者,他也在辦理離職流程,因為很多員工都知道,平臺管理能力跟不上業務擴張步伐必然會觸發大量風險,與其坐等監管部門上門問責,不如早早“見好就收”。
監管規則缺失亟待“填補”
亂象迭起,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業缺乏明確的監管規則。
王強告訴記者,很多從業者都知道過去一年行業野蠻生長所帶來的各種亂象,“但是我們對此無能為力,找不到明確的行業監管部門反映這些亂象。”此前他所在的財商教育平臺曾向當地工商管理部門反映,部分只有企業管理咨詢、經濟貿易咨詢等業務資質的機構正在變相從事“財商教育”業務,甚至打著財商教育名義推行薦股薦基,與個別股市莊家合謀制造“殺豬盤”割散戶韭菜。但對方表示具體業務的合規性監管,需尋找金融監管部門解決。
在王強看來,這某種程度凸顯財商教育監管與市場發展速度同樣存在“巨大落差”——針對逾萬家形形色色的財商教育平臺的合規操作約束,相關立法監管似乎已明顯“滯后”。
在歐美國家,情況則截然不同。
鑒于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歐美國家的財商教育產業很早已實現機構職責明確、內容規范、管理嚴格,且針對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消費者必須提供針對性的財商教育。
在理財產品推介環節,不少歐美金融監管部門還將財商教育與投顧業務進行“合并監管”。
在美國市場,專業從事投資咨詢業務的公司及個人需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監管部門申請注冊投資顧問(RIA)牌照,只有注冊投資顧問(RIA)才有資格向投資人提供證券類產品的投資分析建議,并定期提供投資報告。只有獲得該資質的機構才可以收取相應的管理費,并對客戶承擔委托責任。
此外,北美地區證券管理者協會則要求提供金融投資建議的從業人員持有Series 65執照,對后者向消費者普及金融知識與理財技巧的合規操作作出更全面的約束。
“美國金融監管部門認為,財商教育與理財產品推介等投顧業務是密不可分的。若理財機構為了完成產品銷售業績目標,向投資者灌輸一些錯誤金融理財理念以促進產品銷售,會引發極其嚴重的銷售誤導亂象。因此美國監管部門本著術業有專攻的原則,要求理財顧問只有自己先懂產品,才能向消費者推薦產品,最大限度避免銷售誤導等違規行為發生。”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合規部主管向記者指出。
他認為,照搬美國上述監管模式,未必能有效遏制國內財商教育行業亂象。畢竟,中國國情與美國有著很大不同——中國財商教育與理財產品推介等投顧業務是相互割裂的,即財商教育機構不具備投顧業務牌照,而擁有投顧業務牌照的券商等金融機構很少組建財商教育部門,向消費者普及金融知識。
“正是兩者相互割裂,令國內財商教育行業出現大量灰色地帶與業務擦邊球。”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合規部主管強調說。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部分財商教育中小平臺與股市莊家“合謀”,以財商教育名義向消費者推薦股票,既賺取高額課程費,又在股市“割韭菜”。
他直言,隨著中國相關部門明確所有金融活動都需納入監管,財商教育因涉及金融知識普及,理應被納入監管范疇。比如相關部門可引入牌照制或備案制,對合規操作的財商教育平臺給予明確的業務運營資質,從而令財商教育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效應,引導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發展。
亂象整治“箭在弦上”
面對財商教育行業亂象迭起,相關部門已著手整治。
“如今,不少財商教育平臺對《規范》有著很高期望值,希望它能成為遏制行業亂象的監管利器。”王強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規范》主要對財商教育服務行業的基本要求、課程設計、營銷活動、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規范。
在營銷環節,財商教育機構需實事求是地制訂招生簡章、制作招生廣告,不得過度營銷、虛假宣傳、夸大培訓效果;并認真履行服務承諾,杜絕培訓內容名不符實。
在財務管理環節,財商教育機構收費時段需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收取的預付資金總規模應當與服務能力相匹配,不應超出服務能力收取預付資金,預付資金也只能用于培訓業務,不得用于其他投資。此外,財商教育機構宜建立第三方賬戶監管機制以保護學員權益。
在投訴處理環節,財商教育機構需建立客戶投訴處理機制,包括投訴處理流程、解決方案、客戶反饋程序、內部反饋程序等。
“之所以設立這些條款,很大程度是為了將亂象扼殺在萌芽之中。”一位參與《規范》制定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比如他們調研發現,很多中小平臺除了一味夸大財商教育回報預期,還普遍存在“預收費”與“多收費”等行為,一旦財商教育服務與效果不佳,就觸發消費者投訴不斷;此外部分中小平臺還肆意挪用消費者課程費用于其他投資,最后一走了之,涉嫌營銷欺詐;不少中小平臺根本沒有設立所謂的客戶投訴處理機制,導致客戶投訴無門,激化社會矛盾……
記者獨家獲悉,為了優化《規范》條款以促進行業規范性發展,4月11日相關部門舉行了《規范》研討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司、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標準規劃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領導均出席。
在此次研討會上,相關部門均認為需對財商教育行業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經營“前置”,即先要求財商教育平臺先達到規范化標準化運營能力,再給予相應的業務準入許可。
“這某種程度借鑒了P2P的監管經驗。盡管過去數年相關部門采取強有力監管措施促進P2P行業規范發展,但P2P行業此前已積累金額巨大的資金池、期限錯配、自融等違規行為,導致整個行業始終存在巨大風險與社會問題。因此針對財商教育行業的監管,相關部門旨在強化《規范》的執行力與約束力,大幅抬高財商教育行業的規范性標準化操作準入門檻,在源頭遏制行業亂象。”一位與會知情人士向記者分析說。
一位央行科技司標準規劃處人士在研討會強調,要明確《規范》使用的業務場景,一經推出就需要相關財商教育機構嚴格遵守。此外,教育屬性的培訓機構應明確培訓內容,應限定在理財知識的教授,不應涉及理財金融產品的推薦。
在多位財商教育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規范》面世,財商教育行業或將迎來大洗牌。最終能夠存活下來的平臺需遵守五大經營底線:一是明確財商教育行業的教育屬性,不能涉及薦股薦基等投顧業務;二是必須擁有獨立的財商課程研發能力,塑造自身業務核心競爭力與業務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規范收費標準,包括不能慫恿消費者通過“分期付款”等過度消費行為購買課程等;四是不得夸大財商教育效果與投資回報預期“引誘”消費者購買;五是不得挪用資金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當前整個財商教育行業已走到十字路口。只有從嚴整肅害群之馬整治亂象,才能令行業重回規范發展軌跡。”他們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