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與知乎聯合舉辦的“中國科普兄弟頒授儀式”在北京知乎召開。 自2019年9月以來,知乎與“我們的太空”緊密攜手,關系不斷走向深入,從“戰略合作伙伴”,升級為“中國科普兄弟”,這不僅僅是名稱表述上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更深層次的合作。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廖紅出席活動并致辭,知乎副總裁、總編輯秦亞洲出席活動,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尹銳、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海濤、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高級工程師郭浩然、北斗地面試驗驗證系統副總師盧鋆、知乎航天領域優秀答主劉博洋、姚智愷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分享了精彩觀點。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廖紅表示,“我們的太空”讓航天工作和航天科普知識和老百姓有了很親密的接觸和互動,為中國航天科普做出了積極貢獻。知乎上很多優秀的科普答主對公眾各類疑問進行了較為科學、嚴謹、深入的知識解答,打造了一個社會化傳播科學的平臺。感謝“我們的太空”團隊和知乎這對“科普兄弟”為中國航天科普做出的努力。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大家庭,需要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每個人不僅是學習者、受益者,也是傳播者、創作者,科普工作需要更多的“科普兄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讓我們攜手共建科普大家庭,讓科普更精彩,讓事業更繁榮,讓我們每個人因為有較高科學素養而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表示,在航天科普方面,知乎和“我們的太空”有著相當高的契合度。在精神理念上,我們都推崇開放包容,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在受眾群體上,知乎用戶具有高學歷、年輕化的特點,充滿求知欲和好奇心,對航天科普具有天然的偏好與喜愛;在傳播方式上,“我們的太空”用全新的思路和方式,讓航天知識褪去神秘感,變得不再高冷、充滿趣味。航天領域不僅是高精尖技術密集應用的科研高地,也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精神高地。瀏覽“我們的太空”發布的內容,我們會發現里面既有對航天技術的專業科普,也有對航天精神和英雄人物的深情解讀,讓人在“長見識”的同時,油然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知乎是以內容的思想性和話題的互動性為特色,大量青年和專業人士活躍聚集的主流價值平臺。在這里,年輕用戶喜歡、推崇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航天員、科學家、專家學者等高知群體,因此非常適合科普航天知識、傳播航天精神。希望知乎和“我們的太空”共同努力,用普及科學的方式引領民族自信,承擔起這個大國崛起、文化自信的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讓航天知識和航天精神水乳交融,讓航天夢滋養年輕一代的心靈,讓知識科普為民族自信注入航天基因。
據介紹,自2019年9月入駐知乎起,“我們的太空”便開啟一連串的花式太空科普之旅,已經有了很多“名場面”。2020年7月,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知乎作為唯一新媒體平臺現場直播了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盛況,與萬千網友一起見證了中國航天新征程的啟航。2020年11月,“嫦娥五號”升空舉世矚目,“我們的太空”聯動知乎站內的航天科普答主,全面梳理了“嫦娥系列”的發展歷程及對我國航天事業的重大意義。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航天又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天問一號進入環火軌道,“我們的太空”和知乎特別策劃了火星拜年活動,用這一充滿“太空浪漫”的方式向全國人民致以新春問候。目前,“我們的太空”在知乎共創作1700余篇文章、169篇回答和907個視頻,總計收獲超160萬關注,21萬余次贊同,得到了萬千知乎用戶的支持和喜愛。精彩紛呈、感動人心的航天科普內容不斷出圈,在全網產生了現象級的傳播,“我們的太空”已成為知乎科普國家隊的第一大號。
目前,知乎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權威性的航天科普頭部機構號矩陣,同時聚集著中文互聯網上最專業、最活躍的航天領域答主。此次“中國科普兄弟頒授儀式”的舉辦,標志著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與知乎在中國航天科普領域的戰略合作全面深化和加強,雙方將創新形式載體緊密合作,攜手打造航天科普新高地,為中國航天科普事業走向新高度,貢獻新力量。
(以上圖為 知乎 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