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金公司舉辦“碳路中國——碳中和2060論壇”。能鏈NewLink創始人戴震受邀參加論壇,分享了能鏈以數字化手段助力碳中和的創新與實踐。這也是能鏈第二次受邀參加中金論壇。同時,能鏈提報的《能源數字化革命助力實現碳中和》論文,在中金研究院發起的“可持續增長下的碳中和之路”全球征文活動中獲評前十名。
不久前,能鏈剛剛完成由貝恩資本、愉悅資本等機構投資的3億美元戰略融資, 是數字碳中和領域融資速度最快、金額最大的公司。
當天論壇上,戴震表示:“當“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也明確了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單位GDP能耗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要實現這一目標,管控好交通領域的碳排放至關重要。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顯示,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占全中國的7.5%,而交通用能產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的16.2%,是第二大碳排放行業。”
戴震認為,作為交通行業碳中和、碳減排的代表,能鏈可以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他指出,能鏈的長期愿景是“零碳”,實現路徑上,能鏈提出了“一減一替”雙輪驅動的方案,即存量石化能源減排、增量新能源替換。
具體到存量石化市場,戴震介紹,石化能源減排有兩個方法:一是降低油車總量,二是降低單車油耗,比如降低空駛率。他現場算了一筆賬,中國成品油零售年銷售總額是3萬億-3.5萬億,如果能通過算法和數據優化降低10%的空駛率,效果就會超過新能源增量替換。
而在增量的新能源市場,戴震表示,中國電樁長期處于總體供應過剩、優質供給不足的狀態,而能鏈通過算法和集中供給可助力充電樁使用效率提升。他認為,通過算法可將能源消費從Pass Buy(路過購買)進化到Data Buy(數字化購買)、AutoBuy(無人駕駛的智能能源消費),用算法實現最優能源配置。能鏈作為物聯網EIoT和提供NaaS服務的公司,是能源物聯網的連接服務商,將為行業提供算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