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新科技豐富游覽體驗,運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區服務,云旅游、云演藝、云娛樂、云展覽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帶來旅游業的“蝶變”,助力旅游市場加速復蘇。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優化“互聯網+旅游”營商環境,以數字賦能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我國“互聯網+旅游”發展呈現哪些特點?如何進一步推進?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豐富服務模式
拓寬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但行業恢復發展呈現積極向好態勢。據測算,去年國慶期間,全國國內游客接待量和收入按可比口徑,同比分別恢復到79%和69.9%。
以“互聯網+旅游”為代表的旅游新業態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生產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也豐富了產品業態,進一步拓展了旅游消費空間。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我國有望形成年均百億旅游人次和10萬億元消費規模的國內游大市場。
從早期線上找旅行社,到線上查出游攻略,再到如今線上預約景區門票,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帶動了一輪又一輪的旅行服務創新。而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和智能終端在旅游業的加速應用,既帶來消費方式的變化,也改變了旅游服務的供給方式。
“‘互聯網+旅游’在提升游客體驗方面的作用比較明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旅游系副教授翟向坤說。一些景區通過數字化改造,完善分時段預約游覽、流量監測監控、智能停車場等服務,讓景區參觀更有秩序,改善了游覽體驗;還有一些景區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普及電子地圖等智慧化服務,豐富了參觀體驗。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美團聯合發布的《中國景區預約旅游便利度指數報告》顯示,我國5A、4A景區以及一級博物館的預約旅游便利度進一步提升,超過90%的5A景區已實現網絡售票、分時預約等便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