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時節,春意萌動。
今天的兩會開幕式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正是由于縣域經濟的成長,就業渠道的拓寬,回鄉創業,在家門口就業,才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京東快遞小哥趙強就是其中的一員。
2007年5月,在北京打工的趙強加入京東,在北京鳳凰嶺附近的庫房擔任揀貨員。2010年,京東物流要到山東拓展家電業務,趙強主動請纓離開北京,去了濟南。2016年,聽說京東要在家鄉吉林四平公主嶺建立快遞點,趙強又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鄉,成為京東物流四平公主嶺營業部的負責人。
十年打工路,從普通一員到一個獨立單元的負責人,趙強在完成職場進階的同時,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不但買了車,還在家鄉買了房。
“我之所以能在本鄉本土安家置業,得益于京東業務向縣域、向鄉村的延伸,”趙強說,“正是因為來自大城市的供應鏈延伸到了鄉村,縣域經濟、鄉村經濟才火了起來,接受了更多像我這樣的打工人回鄉就業。”
這種“活起來”的產業鏈帶動縣域經濟“火起來”的案例,還得到了大數據的支撐。據天眼查專業數據顯示,我國貧困縣在脫貧攻堅期間新增的企業數量占該地區企業注冊總量30%以上。其中,貴州在脫貧攻堅期間新增的相關企業數量超過60%,湖北、新疆、四川、安徽、西藏等地新增企業占比也都超過50%。
同樣是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21萬家農副產品電商相關企業,截至2020年11 月底,2020年已新增近10 萬家農副產品電商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016-2019 年新增相關企業數量之和。
據商務部介紹,自2014年起,我國連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動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已累計支持1180個示范縣,有脫貧攻堅階段實現了對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全覆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萬億元,規模總體擴大8.4倍。
以趙強供職的京東物流為例,針對農產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京東將供應鏈前置到農產品產地,加大力度同合作商共建生產協同倉,實現根據消費者訂單實時運輸商品,提高了“最先一公里”的效率;同時,京東提出“千縣萬鎮24小時達”計劃,進一步提升低線城市及鄉鎮派送時效,將一二線城市的24小時配送服務實現全國普惠。
目前,京東物流在全國運營超過800個倉庫,運營管理的倉儲總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覆蓋了我國幾乎所有地區、城鎮和人口,實現了約90%的京東線上零售訂單當日和次日達,成為供應鏈向縣域及鄉村延伸的重要一環。
供應鏈的延伸并不是僅僅集中于物流領域。這實際上是整個產業鏈條的延伸,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對農業產業化的激活。
京東與四川蒼溪當地龍頭企業華樸農業公司在紅心獼猴桃產業上的合作,是農業農村產業化的典型案例。通過京東平臺的幫扶,利用京東供應鏈的優勢,三年間,華樸農業從年銷售額不足千萬成長為銷售額過億的龍頭企業,當地獼猴桃種植面積已超過5萬畝,并成立了合作社,平均每畝土地流轉增收1500元,每畝種植增收1.6萬元。
受此帶動,當地群眾發展種植獼猴桃3萬余畝,戶均增收7000元,為當地群眾創造就業崗位2萬余個。蒼溪縣政府也對這一模式大力支持,財政、社會、金融等措施多管齊下,充分激活了產業投入渠道。2016年以來全縣投入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各類資金達3億元,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到產業中去,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品牌化和規模化,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京東調研顯示,2020年京東農產品上行的各類商家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4.78萬元/年。電商興農作用日益凸顯,把產業留在了縣城鄉村,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就地就近就業。網絡零售通過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帶動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將數字紅利轉化為“三農”的發展紅利,實現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沒有產業支撐是不可持續的,不是內生型的鄉村振興。打造鄉村產業共同體是激發鄉村內生活力的有效途徑,京東在過去助農的過程中,依托供應鏈打造的“京東+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就是典型的產業共同體。作為有基礎有實踐也有能力參與鄉村振興的企業,京東等企業應該繼續支持鄉村產業的發展,讓鄉村經濟真正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