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或使用APP時,被詢問是否可以授權訪問自己的私人空間;收到一條陌生短信,卻準確知道自己的姓名;經常接到一些陌生電話向自己推銷各類產品或服務……人們因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導致私人生活安寧被無端侵擾的吐槽早已遍地。然而,面對這樣的侵擾,有多少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較真兒”?法律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何規范?網絡平臺的未來發展,收集個人信息邊界在哪?
“一個讀書APP為啥索要電話權限”“貸款已還清,網貸平臺想銷戶,竟被要求須手持身份證正反面照片”“隱私保護條款這么長,太難讀懂,可不授權又無法安裝”……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吃穿住行越來越離不開各種手機APP和網站。然而,個人信息被過多過濫收集,給某些商家非法利用個人信息謀取私利留了空間,不僅打擾了個人正常生活,也為個人隱私被泄露埋下隱患。
人們頻頻對各類網站與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吐苦水,但因維權成本問題,個人因此選擇訴訟維權的很少,成功案例更少。網絡平臺的未來發展,如何給用戶以足夠的安全感?收集個人信息的邊界在哪?能不能讓普通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也能同時享有安全?
“較真兒”贏來的尊重
“【XX職場】王宇,有前同事標注你為‘有兩把刷子’并向你推薦了119個職業人脈,劉某、戴某、王某等36個好友也在XX等你,點擊鏈接領取驗證碼,24小時有效”——2018年3月10日,收到這樣一條短信后,王宇(化名)點擊該短信提供的鏈接,網頁自動跳轉至北京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和運營的網站。
王宇在收到信息后“嚇了一跳”,從未注冊和使用該網站服務,卻在該網站發來的短信中被直呼姓名,并有前同事標注自己,多名好友等待自己加入。“較真兒”的王宇將該公司訴至法院,認為這家網站非法獲取、存儲、利用和識別其個人隱私信息,侵擾了自己私人生活的安寧。王宇要求該網站停止侵害其隱私權的行為,永久刪除其個人信息,并刊登致歉聲明。日前,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判決支持了王宇的訴訟請求。
法院庭審中,這家網站所屬的科技公司一方認為,原告的手機號碼是其朋友在使用網站服務時自行上傳通信錄中所包含的,網站沒有侵權的主觀故意,涉案行為也未對王宇造成損害。
王宇表示,他從朋友處了解,他們確實使用過該網站的服務,但并未主動向原告發送短信;同時,涉案短信中“有前同事標注你”的表達方式,更像該網站正面陳述的語氣,而不是朋友之間的對話,應為網站所發。
法庭上,法官詢問該科技公司訴訟代理人,2017年-2018年期間是否有后臺數據記錄等證據,相關負責人稱,時間過去較久,沒有留存資料。當時網站的操作方式應該是邀請新用戶來點評朋友,用戶選擇時會觸及短信發送,認為原告收到的短信應該是當時其朋友點評后觸發的。
不過,該公司表示,大多數應用程序都有獲取手機號碼的行為,包括獲取用戶通信錄內容,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堅稱自家網站雖有誘導用戶發送短信的行為,但并非非法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