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業的數字化進程日新月異,傳統的銀行業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因而,商業銀行必須順應數字化這一發展趨勢。
日前,在由《中國銀行業》雜志社與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數字化推動了銀行業轉型,重塑業界生態。銀行機構應順應數字化發展大勢,主動將數字化轉型上升為銀行發展戰略,作為轉型發展的突破口,確立新的考核維度和考核指標體系,全面推進數字化建設。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27.2萬億元,占到了GDP的32.9%,位居全球第二位。信息技術推動銀行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支付、獲客、信貸、智能投顧及財富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實現了經營成本降低、服務效率提高、業務流程優化、風險管控加強、業務模式創新,全面提升了客戶體驗和服務質效,重新定義了銀行服務。
對于傳統的銀行業態變化,潘光偉列出了四個發展趨勢。一是服務智能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轉變金融服務理念,從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對前中后臺進行數字化再造,創新運營模式。二是業務場景化。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中,零售業務數字化是“重頭戲”。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繁榮和信息技術帶來的消費模式變革,一些銀行積極應用具有場景化創新、小步迭代特點的數字化產品開發模式,將銀行服務深度嵌入到多維度、高頻次的交易場景中,讓銀行服務無處不在。三是渠道一體化。在數字化浪潮下,銀行的服務渠道發生了巨大變化,線上服務渠道成為許多銀行的發力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傳統優勢和科技手段,做好渠道的整合與優化,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體系。四是融合深度化。目前,銀行與金融科技已經相互交織、相互融合,銀行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金融服務者,而是開放嫁接生態,為客戶提供智能化綜合服務解決方案。
對于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之路,潘光偉認為,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依然面臨傳統銀行體制機制上的掣肘。而且缺乏數字化思維,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慣性下,銀行服務離客戶的真正需求依然有差距,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科技人才儲備也不足,特別是既懂銀行、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缺乏,數字化轉型人才支持還需加強。
為此,潘光偉建議,首先,將數字化轉型戰略上升為銀行戰略。銀行機構應順應數字化發展大勢,主動將數字化轉型上升為全行戰略。其次,契合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特點。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以數字化手段為依托,通過金融科技賦能,開發符合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特點的業務和產品模式,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再次,以客戶為中心,以數字化轉型加快產品與服務優化與創新。銀行金融機構應在場景金融上持續發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嵌套在場景中,在客戶接觸層面探索利用人臉、指紋、虹膜識別、機器學習等便捷技術,在各類交易行為的過程中設計各種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更多地打造圍繞銀行的生態圈,用場景粘住客戶,進而轉化成場景用戶,全面優化客戶體驗。
“另外,還要加強數據治理,嚴密防范數字化風險。加強復合型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吸引和培養數字化人才。要加強與監管的溝通。”潘光偉表示,銀行機構開展新產品、新業務、新技術方面的嘗試都需要得到監管機構的指導和認可,確保創新既能為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來正面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要遵循監管底線,避免因技術創新帶來的監管套利和風險事件產生。
關鍵詞: 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