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是否越來越聰明,普通市民最有發言權。當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進入第九個年頭,市民生活悄然改變:公交站臺上,下一班車還有幾分鐘能到站,屏幕上顯示得清清楚楚;智慧健康小屋就在“家門口”,刷一下身份證或醫保卡,就能拿到一份體測報告,搭上“健康云”直通車,可與家庭醫生簽約、慢病管理,甚至預約掛號;點點鼠標,老年人眼前的“數字鴻溝”漸漸消弭,唱歌跳舞,養生保健,智慧社區里就能學得到……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起步于2010年,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載體。從3G、4G到5G,信息基礎設施能級“三級跳”;信息化賦能百姓民生智能化,“一網通辦”帶動政府服務效能增強;政府數據資源龐大,蘊藏著巨大的創新力,上海在國內率先有序開放“大數據”……綜合國內第三方權威機構發布的智慧城市評估報告,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持續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用實力打破技術封鎖
在只有頭發絲直徑數萬分之一的“微觀世界”里,來自中微公司的離子體刻蝕設備,具備世界一流的芯片“雕工”;培養一名成熟的護士要8-10年,上海鈦米卻可以批量生產“機器人護士“,它們不僅擁有跑不斷的鐵腿神功,更能“識文斷字”看病歷……今天剛結束的2019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里,最新評選出的20位“智慧工匠”“領軍先鋒”,代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智慧硬核”。
半導體設備是智慧產業的基石,撬動著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應用產業發展。上海歷來是中國集成電路創新高地,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占全國的1/5。不過,“中國芯”在其中的比重還比較有限。
榮獲今年智慧城市建設“領軍先鋒”的杜志游博士,2004年和一群在國外打拼了數十年的同伴一道,回到中國創辦中微公司。他們一開始便將目光鎖定在一直被國外廠商壟斷的光刻機、刻蝕機等芯片制造核心技術上。從65nm(納米)、45nm、32nm,到28nm、16nm、10nm……直到現在的5nm刻蝕機,他們一直在突破摩爾定律,用自主研發生產的刻蝕機在芯片上做“微雕”。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微公司用實力打破了這一領域技術封鎖。國產等離子體刻蝕設備,刻出的每個線條和深孔的加工精度達到了頭發絲直徑的幾萬分之一,相當于在米粒上刻10億個字。
民生“智商”不斷攀升
“5G網絡真快!”數字時尚達人王先生半年前買了一部5G手機,近來在市中心使用感覺越來越爽。“特別是和朋友們一起打游戲,沒有任何延遲和卡頓,反應超快!而且,用5G網絡下載高清視頻,1個多GB的藍光視頻,兩三秒就下載完畢。”
10月31日,上海正式進入5G時代,三大運營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進一步提升5G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截至目前,全市5G宏基站建設完成14406個,已開通96%,5G室內小站建設完成12551個,100%已開通,5G已覆蓋全市核心區域。根據寬帶發展聯盟發布的《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顯示,上海固定寬帶平均可用下載速率已達到41.95 Mbit/s,連續6年領跑全國。
隨著網絡高速公路越寬越密,信息化的上海越來越智慧,越來越溫暖。從智慧出行到智慧醫療,從智慧課堂到智慧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聰明勁”十足。據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副處長山棟明介紹,上海已建成覆蓋重點醫院、基層醫療服務中心的臨床診療信息共享系統,為累計3000多萬患者建立動態更新的個人健康檔案,市民可通過網上平臺實現38家市級醫院的免費預約。
同時,智慧養老日益普及。上海建成了面向老年人、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的一體化管理服務平臺,集成了8大類3000家養老服務機構和200多個養老顧問點的綜合服務信息。“其中,上海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很受歡迎,讓老有所養不僅體現在吃飽穿暖,還體現在文化精神層面的提升。”
為城市插上創新之翼
上海深入挖掘并充分釋放智慧城市場和產業場景的潛力,智慧城市建設再次插上了創新之翼。目前,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力度加大,全市已發布30個“上海市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在國內率先打造以AI深度應用為特色的智慧城市新亮點。
圍繞更智能的教,更自主的學,AI+教育讓申城的智慧教育更懂孩子。AI增強現實教學,通過構建AR場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跟蹤分析學生課堂行為,通過弱知識點追蹤、知識點標簽自動挖掘等,讓孩子們跳出題海,給好奇心留出更多時間……
“智慧城市新一輪建設的核心,是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智慧城市建設。”科大訊飛智慧城市事業群副總裁江志國指出,AI+社會各個領域,是一個強大的創新引擎,讓智慧城市發展充滿了想象力、感知力和創造力。他建議,為智慧城市建造一個城市級的能力中心,就像給城市高效管理裝上聰明的”大腦“一樣,為打造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務服務體系提供中樞支撐。
記者 馬亞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