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啟動“智源學者計劃”,培養AI高端核心人才,支持科學家勇闖科學“無人區”。5月25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聯盟,共同發布《人工智能北京共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倫理與安全研究中心同時揭牌成立?!度斯ぶ悄鼙本┕沧R》針對人工智能的研發、使用、治理三方面,提出了各個參與方應該遵循的有益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社會發展的15條原則,為規范和引領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提供了“北京方案”,對于實現人工智能“自律”“善治”“有序”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共識的發布,在國內外人工智能產業界和學術界引起了熱烈反響。
這只是北京人工智能產業銳意創新、先行先試的一個縮影。2018年8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強榜單”,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合肥位列前五。
數據的背后,展現了北京人工智能產業領先的科技資源、突出的技術優勢,以及龍頭企業聚集、創新創業活躍的良好局面。人工智能大潮之下,北京何以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狀況最好的城市?我們試圖從訪談中探尋答案。
政策加碼 全產業鏈布局人工智能
在新技術的萌芽、發展時期,政策的影響因素非同小可,好的政策能加速新技術的發展。顯然,人工智能的火熱發展,離不開近年密集出臺的相關政策。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在世界各國搶占人工智能時代制高點的大背景下,彰顯了中國政府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部署,北京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方面進行頂層設計、緊密布局。2017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意見》圍繞建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快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四方面任務,推進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布局。
《意見》指出,在基礎層和技術層,建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包括強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攻克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術、搭建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等。此外,要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5G)系統、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超級計算等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在應用層則要加快人工智能融合應用,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在醫療、政務、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示范應用,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兑庖姟访鞔_,要推動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如培育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智能終端等人工智能新興產業。同時,圍繞“三城一區”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區多園”,優化人工智能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時隔一年后,一系列好政策有了先行先試的載體。2018年11月,北京市發布智源行動計劃。
智源行動計劃的愿景,是按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總體部署,推動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引領人工智能學科前沿和技術創新方向,推動北京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學術思想、基礎理論、頂尖人才、企業創新和發展政策的源頭,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改變人類社會生活。
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京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地區,也在世界上這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浪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們將努力推進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取得變革性突破,引領人工智能學科前沿和技術創新方向,更好支撐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和高質量發展。他強調:智源行動計劃肩負著四個重點任務,一是推動數據和算法開源,構建創新生態,打造北京智源開放服務平臺;二是推動原始創新,共建高水平聯合實驗室;三是培養引進并舉,集聚高端人才;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營造濃郁學術氛圍。”
如今,智源行動計劃的各項任務都在穩步推進。據悉,北京市還將成立智源人工智能產業培育基金,為人工智能雙創企業分擔創新風險,積極培育一大批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技術優勢突出 成果頻現
“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領先的科技資源優勢,擁有全國過半數的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單位和一批核心專家院士團隊,高端人才聚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北京有人工智能人才約3萬人,占全國人才總數的近三成。根據清華大學AMiner系統顯示,北京在全球AI高影響力學者城市排名中僅次于紐約、匹茲堡、西雅圖、舊金山,居第五位,人才主要集中在多媒體技術、信息檢索、數據挖掘、數據庫等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領域。
另外,針對目前制約行業發展的數據、算法、算力等瓶頸問題,智源研究院推動北京智源開放服務平臺建設,和優勢單位共建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推動數據共享和算法開源,構建創新生態。目前,已與曠視科技聯合發布全球最大的物體監測數據集Objects365,包含生活中常見的365個物體類別,第一批將開放超過60萬張圖像,1000萬的標注框。預計今年將共計發布5類數據集,為北京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科研人員提供數據服務。
另外,智源研究院著力建設專業的人工智能科研人員社區,社區將成為科研人員激蕩創新思想、研討前沿技術、共享最新算法的平臺,將匯聚大量人工智能人才。其中線上社區參與人員今年將超過2萬人,未來三年預計超過10萬人,線下社區將聯系100多名科學家和100多名企業家,每年舉辦超過100多場的學術活動,希望建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學術與創新生態圈。
優越的科技資源和良好的產業生態為人工智能的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北京在多項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方面已形成率先突破。以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北京大學高文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譚鐵牛院士等領銜團隊為代表,在神經形態芯片、仿視網膜成像芯片、步態識別技術及產品方面已形成國際領先成果。寒武紀、地平線、曠視科技等一大批創新性公司,在人工智能芯片、計算機視覺及技術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寒武紀成為我國首家同時擁有終端和云端智能處理器產品的公司;地平線發布我國首款全球領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曠視科技在2017和2018連續兩年獲得歐洲計算機視覺頂級學術會議ECCV的COCO+Mapillary物體識別挑戰賽冠軍。
產業快速發展 優勢突出
北京人工智能產業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產業鏈基本完整,涵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個環節,正在快速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生態體系。目前,北京擁有百度、小米、京東等千億元以上規模的企業3家,美團點評、字節跳動、奇虎360、好未來等百億元至千億元間規模的企業4家,以及寒武紀、曠視科技、地平線、第四范式等高成長性企業,形成了龍頭企業聚集、創新創業活躍的局面。
北京人工智能發展持續釋放活力,企業優勢凸顯、影響力擴大。在國際著名調研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2019全球TOP 100 AI創業公司榜單中,商湯、第四范式、曠視、Momenta、地平線等5家北京公司入選。而在《2018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中,貝殼找房、百融金服、瀚思科技、澤塔云、作業幫等10家北京人工智能公司入選。
2018年1月,億歐智庫發布“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城市排行榜”,從城市的企業規模、政策基礎、學術基礎、產業基礎、資本環境五個層面測評城市發展人工智能的實力和前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排名前五。
與此同時,北京人工智能與物流、交通、醫療、家居、安防等實體經濟初步融合,促進經濟轉型。比如,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平臺成熟性逐步提升,完成全國首例L3及L4級別等多車型高速場景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測試;京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提升消費者配送體驗和推動智慧物流的普及推廣;小米通過物聯網平臺實現家庭生活各方面體驗的智能化,已連接了1億多臺消費類設備,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類物聯網平臺;滴滴發布人工智能產品“交通大腦”,助力交管部門緩解交通難題。
機制創新 新型研發機構破冰
“在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程中,北京市持續深化改革攻堅,‘敢為天下先’,2018年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探索與世界接軌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并著力布局建設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就是繼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之后,設立的又一重要的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賦予領銜科學家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并鼓勵開展科技經費‘包干制’的探索。”許強說。
2018年11月,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區政府共同推動成立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百度、小米、字節跳動、美團點評、曠視科技等北京人工智能領域優勢單位共同建設,著力在科研管理機制、聯合實驗室共建機制、知識產權共享與轉化機制、固定資產管理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及重大突破。
“我們建立了新型科研項目管理機制,實施‘智源學者計劃’,建立以智源首席科學家加項目經理為核心、聚焦于技術突破與顛覆性創新的新型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支持智源研究員、智源青年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黃鐵軍說,該機制把科研決策權讓位于科學家,由科學家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和科研團隊,自主安排科研經費。在科學家備受關注的科研經費使用上,試點“包干制”;在評價機制上著力破除“五唯”,建立同行評議為核心的人才和成果評估評價機制,簡化科研經費申報及使用方式。
同樣,“智源學者計劃”的支撐力量不容小覷,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優勢高校院所,以及曠視等骨干企業研究院,在重點布局的研究領域,支持智源科學家首席、智源研究項目經理、智源研究員和智源青年科學家四類人才。
其中,智源首席科學家由領域內頂尖專家學者擔任,負責研究方向的整體規劃布局,并推薦智源研究員人選;智源研究項目經理則兼備技術和管理才能;智源研究員是所屬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開展確定領域的科研活動;智源青年科學家則為38歲以下擁有博士學位、在科研上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
“智源學者以‘雙聘’形式參與智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2019年,我們計劃遴選智源學者100人,其中,青年科學家30—50人。2020年和2021年再分別增加智源學者100人。”黃鐵軍介紹,智源研究院將在7個重大研究方向支持智源學者開展基礎研究,具體包括人工智能數理基礎、智能系統體系結構與處理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智能醫療、認知神經基礎。
不僅如此,智源研究院還建立了共建聯合實驗室機制,開展跨學科、大協同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應用技術研究。預計今年將建設6家聯合實驗室。
4月16日,智源研究院發布首批智源學者人選共21人,其中“智源青年科學家”9人,并宣布成立首個聯合實驗室——“北京智源—曠視智能模型設計與圖像感知聯合實驗室”。該聯合實驗室由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任實驗室主任,將建設一體化的數據共享、模型設計與場景測試的開放創新平臺,致力推動圖像感知與計算領域的協同創新。
為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智源研究院不與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爭利,不參與知識產權分配。在合作協議中約定:智源研究院支持產生的科研成果及其知識產權,歸“雙聘”研究人員、聯合實驗室共建單位及項目(課題)團隊所有;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科技成果,優先在京轉化;如設立成果轉化的公司,同等條件下,具有優先投資權。
“2018年,智源研究院已在機構建設、機制創新、聯合實驗室建設、數據集建設、推動行業應用等方面著力推進相關工作。”黃鐵軍透露,2019年,智源研究院將重點開展四方面工作。一是數據服務平臺和開源社區正式運行,初步建設完成醫療、自然語言處理等數據集。二是部署科研項目,繼續與優勢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前沿探索性研究。三是推動AI示范應用,支持領先人工智能技術率先實施應用場景驗證,推進人工智能在醫療、政務、交通、科技冬奧等領域的應用。四是打造世界人工智能學術高地,召開智源科學家閉門論壇及人工智能學術峰會。
先行先試 試驗區肩負六大重任
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2019年2月18日,北京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揭牌成立,成為我國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標志著北京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這對于貫徹落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支持科學家勇闖‘無人區’,即突破我國人工智能在基礎研究上的薄弱環節。”黃鐵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同時,建立有利于人工智能領域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
試驗區建設任務就是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發揮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帶動全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突出高端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國內頂尖研究機構眾多、專家團隊聚集等優勢,加大人工智能研發部署力度,強化原始創新,擴大應用示范,力爭在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成果,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支撐引領北京壯大高精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試驗區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部署一批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此前提到的實施智源行動計劃,并制定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匯聚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和思想,打造人工智能人才與學術高地。
同時,試驗區還將建立人工智能協同體系,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推動數據開放和算法開源,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環境。構建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展人工智能應用驗證,形成一批完整行業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
“目前,試驗區各項任務正在有序推進。”黃鐵軍表示,試驗區還將優化“三城一區”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建設結合特定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與示范基地,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支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