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在重塑教育與學習方面具有變革性力量。5月16日-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各國與會代表關于人工智能對教育和學習的影響,基本共識是既有益處也有風險,并呼吁政策制定者能夠進行系統規劃、采取共同行動,重塑教育和學習的核心基礎。
人工智能重構教育
在全球范圍內,有2.62億失學兒童和青年、6.17億文盲人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只有不到40%的女童完成九年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要實現宏大的2030年教育議程目標,需要調動所有資源,特別是發揮前沿技術的潛力。而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潛力,能夠幫忙克服這些困難,例如減少教育障礙、實現管理流程自動化、分析學習模式、優化學習過程、改善學習成果等。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將為教育和學習的傳授管理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深入廣泛應用將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通,推動教育整體運作流程改變,是規模化前提下的個性化教育。智能技術對教育行業的滲透打破了傳統教育行業的形態。
斯洛文尼亞副總理兼教育、科學和體育部部長耶爾奈伊·皮卡洛表示,“在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互聯網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技術變革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人工智能從技術的角度來講,也會進一步對我們的思考、行為和教學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能將是21世紀的戰略性技術”。
技術革新帶來新挑戰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引發了對公平、倫理和隱私保護的擔憂。為避免人工智能的應用加劇教育領域數字鴻溝、學習不平等及性別偏見,政策的干預至關重要。同時,教育機構、學生尤其是兒童更容易受到由機器學習產生的個人數據被濫用、被跨領域操縱的侵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表示,“人工智能是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絕佳機會。然而,任何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可預見的、新的不平等”。
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帶來失業和新興職業需求的不斷增長。最新研究表明,到2030年將有30%的工作可以實現自動化。在全球范圍內,包括藍領、白領、管理人員甚至一些藝術行業從業者在內的多達3.75億的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同時,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術正在不斷增加大量高能力要求的新工作崗位,這些工作對人類的創造力和人機互動提出了新要求,被技術替代的工作人員也需要獲取人工智能時代新興職業所需的一系列新技能。
據了解,到2018年底,全球約有18個國家或經濟體制定并開始實施人工智能戰略,以應對人工智能的惠益與潛在風險。這些新興戰略以跨學科和跨部門方法為特色,側重于某些共同的政策領域,雖然各國聚焦的戰略重點和實施途徑各不相同,但對所有國家而言,教育都是核心因素。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絡安全部長助理Yutaka Hishiyama提到,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智能的惠益并降低其給教育帶來的潛在風險,決策者需要不斷進行政策學習,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如何在生活、工作和教育中得到利用,以及如何管理倫理和法律風險。2016年日本提出了社會5.0,希望能夠改善社會現狀,促進實現信息科技化的社會。并從教育體系開始從小抓起,進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掃盲。
政策引導系統性創新
耶爾奈伊·皮卡洛認為,目前的課程很少包括人工智能課程;未來的幾年,應該將人工智能的概念、技術和信息技術放置在課堂中。此外,人工智能改變了教育的供給和管理,政策制定者方面也需要討論如何規劃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政策,培養為采納人工智能做好準備的決策者。
陳寶生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惠及邊遠貧困地區400多萬孩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超過60%的教師和近50%的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推動逐步實現“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
“隨著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又相繼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對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規劃,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陳寶生提到,“我們將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力量,深入開展智能教育應用戰略研究,探索智能教育的發展戰略、標準規范以及推進路徑。積極推動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匯聚優質學科資源和高校、企業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優化產學研用一體的智能教育技術研發體系,充分挖掘現實發展需求,整體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成果在教育領域的轉移轉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