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大小工廠的智能制造浪潮洶涌而來,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不斷成為資本、企業競逐的熱點。面對這輪“高熱”,智能制造熱潮下的“冷思考”成為不少商界人士、專家學者的聚焦點。
在12日于南京召開的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期間,制造業“最強大腦”齊聚“賦能升級、智造未來”主題對話。專家學者、商界精英紛紛建言智能制造不應“盲目跟風”、不可“一步登天”,還需回歸“制造初心”。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開宗明義地提出,智能制造與傳統制造并非“取代關系”,從制造向“智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來,不可一蹴而就。
“從工業1.0,到2.0直至5.0,這不是‘大躍進’的過程,而是一步也不能少,要逐步走向更有效、更低成本的制造環節。”王飛躍認為,智能制造的實現需要遵循制造技術演變與創新發展的規律,避免“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等焦躁思維的干擾。
在ABB中國首席技術官劉前進看來,智能制造的發展確實存在一些“誤區”。“很多企業過分關注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些技術,而逐步脫離了企業的自身需求。能從新技術中獲益什么,對于工廠來說,無非是質量、效益、成本,必須回歸這些‘制造本心’,服務于目的、問題,才是智能制造的意義所在。”
劉前進舉例說,有些制造企業,曾一度因“盲目追逐熱點”而效仿制造一些會演奏樂器的機器人,脫離了企業的核心業務,最終不但產品難以走向市場,企業技術也并未得到真正提升。“生產機器人的意義在于培養機器短時間習得能力,讓設備與設備、與人更好地協作,而非‘嘩眾取寵’。”
北京東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平則認為,從長遠來看,智能制造還需直面的是全球能耗問題。企業轉型,不可不考慮環境成本,必須預期到設備升級的能耗降低問題。“智能制造的意義在于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減少功耗,這就需要企業著眼于將高技術能力、低功耗的芯片引入制造環節,而非盲目升級迭代。”
作為國內老牌制造企業,徐工集團通過智能制造,讓更多以前在物理世界難以實現、實驗成本高昂的技術難題,通過虛擬現實先行先試,以“最低成本”得到了實驗與實踐。在該集團總經理楊東升看來,這正是智能制造的意義所在,而非簡單的將“智能與制造”結合。
“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企業來說,需要‘一根筋’地堅持制造,以‘工匠精神’長長久久地做下去。”楊東升說。(完)(楊顏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