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年前的火爆,無人機的創業大潮已經退去,眾多的無人機公司也相繼倒下。然而,大浪淘沙過后,真正的創新者開始顯現。
鄭衛鋒在2009年創辦了臻迪,憑借多年的底層技術和專利積累,公司研發出獨特的可折疊無人機,并開拓出水下無人機品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然穩步前進。目前,臻迪已完成三輪融資,估值達到82億元,邁入獨角獸公司行列。
作為臻迪集團的創始人兼CEO,鄭衛鋒對產品創新有著怎樣的理解,對無人機市場有著怎樣的判斷,又如何看待和布局人工智能技術,一起來聽聽他的觀點。
水下機器人研發背后,趟過三大難點和無數個坑
在空中無人機市場日益飽和的情況下,臻迪率先切入了消費級水下無人機市場。目前,臻迪有三款水下無人機產品,分別是PowerDolphin小海豚、PowerRay小海鰩、PowerSeeker尋魚器。
PowerDolphin小海豚曾斬獲CES Asia2018創新獎,這款產品可以實現水上運動面極限拍攝、水下世界攝影雙視角4K攝影,還可以用于垂釣,水上救援、水上測繪等。
為何要做水下機器人?鄭衛鋒的回答還是“用戶需求”所致,“水下以前是人類探索較少的,一般人超過水下20米就不愿意下去了,除非是有特殊需求。但是人類對水里的探索需求是很大的,沖浪、釣魚等玩水的用戶也越來越多,所以這是一片藍海市場。”
然而,水下無人機的研發卻是困難重重。臻迪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做出了量產的水下無人機。回顧這段歷程,鄭衛鋒總結了三大難點:
第一,水下機器人技術壁壘太高,要橫跨十多個專業,光是解決水下拍攝折射率、防水系統設計等問題就是一個個大門檻。臻迪量產的水下無人機,涉及導航控制、圖傳、相機、云臺、SLAM 、聲吶、飛行器、UAV、船、ID設計、App 、圖像識別、視覺等等一系列核心技術。鄭衛鋒告訴網易智能,面對新品類,以上這些技術都要自己研發,而要有全產業鏈的研發能力。
第二,水下機器人市場剛剛興起,用戶需要市場教育和培訓。只有不斷進行產品迭代,產品才能逐漸成熟。鄭衛鋒稱,在硬件領域,有“三代出貴族”的說法,起初必須進行長期的技術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第三,水下機器人產品的設計和研發無參考對象,也不能復制某一行業的邏輯。
鄭衛鋒向網易智能透露,為了研發出能夠量產的水下機器人,臻迪團隊踩過了無數個坑,但收獲也不小:臻迪近三年來在全球已經申請了上千個專利,目前260多項已獲授權。
無人機市場:To B還是To C
無人機市場到底有多大?面對這個問題,鄭衛鋒回答說,好的產品首先是要滿足用戶需求。“無人機其實是一個平臺,它有多大的市場,關鍵是看你用它來做什么,無人機掛上相機可以用來航拍,掛上監測設備就可以用于農業、氣象等領域勘測,掛上槍彈就是武器。”
“單從拍照這個需求來說,不管是天上、水里,無人機都有巨大的市場。“鄭衛鋒認為,無人機是一種能力工具,未來每個家庭都應該具備一個無人機能力工具。”無人機目前的市場只有百萬部,還有十倍以上的增長空間。“
從產品角度看,鄭衛鋒認為,未來無人機將會向小型化、操作簡易化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必然趨勢。“臻迪在天上、水里的無人機產品都會長期做下去。”
無人機市場到底是To B還是To C更有前途?鄭衛鋒認為,目前在無人機領域,B端市場可以養活幾十個人的團隊,但很難養活幾百個人的公司。面向C端的市困難更大,但是一旦起量就是上千億元的市場。
鄭衛鋒表示,臻迪目前不會過多去做To B 的業務,因為市場體量太小,無法完成全球化的任務,像“物流無人機”之類的應用更像是一些噱頭。但是,未來To B 到C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是一個跨界的過程。“臻迪未來的商業模式是B2C2B,B端是防御戰略,C端可以做全球化戰略。”鄭衛鋒說到。
正因為如此,臻迪無人機目前尚未涉足農業植保、勘測、物流等領域。鄭衛鋒向網易智能解釋到,臻迪公司在無人機上的策略是,提供平臺服務,將具體的業務留給集成商去做,而只有當某個領域的業務有足夠大的市場,臻迪才會切入這一業務。
那么,未來是否會有一兩家公司壟斷無人機整個行業?鄭衛鋒認為,是否會壟斷要看時間周期,在未來兩三年內或許會出現一兩家公司壟斷市場;但如果十年的維度來看,就不會存在壟斷,因為技術越成熟,設計硬件產品的難度就會降低。
布局AI技術,迎接未來無人化的浪潮
在采訪中,鄭衛鋒多次闡述了臻迪的定位——做一家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機器人公司。
鄭衛鋒認為,AI新技術對產業帶來了變革,以人工智能為背景的產品將會是未來30年的最大科技浪潮,“不久的將來所有玩家都會說自己是AI公司,就像十幾年前互聯網浪潮來臨的時候,大家都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一樣。”
在鄭衛鋒看來,AI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必須將技術深扎到實際的應用才行。“不過,目前的AI技術還沒有那么好,必須將應用縮小到垂直的領域中才能發揮作用。”鄭衛鋒認為,目前AI在以下三個垂直領域有很好的應用:
第一是圖像識別,尤其是在身份識別和認證方面,這一技術目前在安防領域有廣泛的應用,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消費者使用的手機刷臉識別、門禁等方面均已規模化落地。
第二是語音交互,這一領域目前已經被亞馬遜驗證可行,亞馬遜Alexa基于自身的用戶數據為Prime會員提供語音交互服務。
第三是路徑規劃(包含自動導航)類的技術應用,比如自動避障、汽車的智能駕駛,但是無人化駕駛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實現。
鄭衛鋒預測稱,人工智能未來的商業發展趨勢是無人化,在無人化的過程中AI技術一定是比人的能力精確度要高。從無人化的角度看,未來15年,無人機、無人車、無人潛艇等都會變得非常常見。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鄭衛鋒認為,互聯網時代講求商業模式創新,速度要足夠快,但是AI時代會是軟硬實力的比拼。在下一個三十年中,有足夠的時間來孕育一波新的巨頭公司,“臻迪希望借助AI技術,在“用戶”賽道上持續迭代產品,以解決“用戶痛點”為目標,用跨界思維和創新模式不斷研發出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新工具。”鄭衛鋒如是說。
未來:順應市場需求,團隊比技術更重要
通過發明新“工具”改變世界,這是鄭衛鋒創辦臻迪的理想和初衷。在他看來,臻迪的發展經歷了“最初的夢想——活下去——企業文化”這樣一個過程。“在業務初創時期,生存是最大的課題,“活下去”就成為最大的訴求;等到企業有一定規模之后,企業文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想要凝聚一大批人的力量,就必須有共同的文化理想。”
目前,臻迪集團已經在中國、美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整合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臻迪的業務范圍涵蓋了全球主要市場,海外業務占據七成。現在,臻迪已經在水下無人機市場布局了大量的專利,產品銷售市場也從歐美擴展到日本等亞洲國家。今年年初,臻迪還與軟銀C&S達成了戰略商務合作。
“做企業有足夠冷靜的思考,不做到力竭,很難做出成績。”鄭衛鋒稱,臻迪的核心優勢是已完成多年的技術平臺的積累,堅持自主研發,重視專利布局,將用戶體驗和創新做到極致。“未來不論是哪個品類爆發,我們都有技術儲備進行很快的布局。”
與此同時,臻迪旗下公司同英諾基金還共同成立了一家投資機構,重點投資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項目,比如激光雷達、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公司。鄭衛鋒表示,通過投資布局,未來臻迪可以與這些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態體系。
面向未來,鄭衛鋒認為,市場和需求在變化,公司也在變化,現在很難預測公司五年之后變成什么樣,“未來企業想要走的長遠,需要適應市場變化,順應市場需求,運營好團隊,這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