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5日報道,太陽活動極小期是太陽活動減少的一段時期,每11年出現一次。在這段時期,太陽黑子和耀斑出現的都不那么頻繁。
原本活動劇烈的太陽表面看上去變得更為平靜,有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不過這種虛假的平靜可能會導致磁暴,對衛星造成干擾,影響空中飛行,甚至可能讓電網陷入癱瘓。
在太陽活動周期的頂峰——太陽活動極大期,太陽表面長期布滿黑子,有些太陽黑子像木星那么大。
雖然太陽活動極小期不會給地球造成威脅,不過有可能引發磁暴,讓處于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宇航員和衛星面臨危險。
美國《太空天氣》雜志網站發文稱:“太陽已連續16天沒有出現黑子——這表明目前正在進入太陽活動極小期。許多人以為太陽活動極小期沒什么意義。并非如此。太陽活動周期進入這個階段會讓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增加,也讓太陽大氣中空洞的持續時間變長。”
報道稱,當太陽在大約11年后從極小期進入另一個時期時,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太陽發生越來越劇烈的爆發。
NASA提醒說:“在太陽度過當前的活動極小期后,如同火山噴發一樣的太陽活動在隨后幾年間會變得更加常見。”
NASA剛剛發布了其太陽動力學天文臺2011年記錄的太陽劇烈活動的圖片,上面顯示出我們在太陽活動極小期結束后會看到的情景。
太陽活動的減少通常會導致地球大氣暫時變冷。
NASA說,當太陽在1650年至1710年進入活動極小期時,地球陷入了“深度冰凍”狀態。
該機構說:“從1650年到1710年,在太陽進入如今被稱為蒙德極小期的安靜階段后,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驟降。在此期間,太陽表面的黑子數量很少,太陽的總體亮度也略有下降。已經處于比常年偏冷的‘小冰河期’的歐洲和北美進入深度冰凍狀態:高山冰川一路延伸,覆蓋了山谷中的農田;海冰從北極向南蔓延。”
太陽每11年會從活動極大期進入活動極小期。
在太陽活動極大期,太陽黑子和耀斑的密集程度急劇上升,導致地球上不論南北溫度都有所升高。
當太陽在2014年出現大量黑子時,NASA就表示太陽活動極小期將在2019年至2020年到來。
天文學家通常把太陽活動極小期與低溫聯系在一起,因為在此期間,太陽的“自然加熱機制”會消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