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的 《2022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 (以下簡稱 《報告》)顯示,一季度,電力行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升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保障能力,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發電、保供熱。全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電力供需總體平衡,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電力保障。
制造業用電量持續增長
《報告》顯示,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0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比2021年同期兩年平均增速降低2.0個百分點,比2021年四季度同比增速提高1.7個百分點。1-2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8%,比上年12月增速提高4.8個百分點;3月,受多地疫情散發影響,當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回落至3.5%。
一季度,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3%。分大類看,四大高載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0.5%,其中黑色金屬冶煉行業、建材行業用電量均同比下降,建材中的水泥行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3.7%。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5.0%,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均超過7%。消費品制造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2.9%,其他制造業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6.4%,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0.3%。
延續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4.0億千瓦,同比增長7.8%;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1.9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從分類型投資、發電裝機、發電量增速及結構變化等情況看,電力行業延續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一季度,電力投資同比增長7.6%,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電源投資比重為85.9%。電源完成814億元,同比增長2.5%,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電源投資的比重為85.9%。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47.6%,煤電裝機比重降至46.1%。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1.4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比重為47.6%,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水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增速超過10%,全口徑并網風電、并網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5.7%和21.7%。全口徑煤電發電量同比增長1.9%,占全口徑總發電量比重為62.8%。由于電煤價格總體高位上漲,煤電企業仍大面積虧損。
“煤電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最主要電源,也是保障我國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電源。”中電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年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報告》指出,在新能源快速發展帶動下,2022年基建新增裝機規模將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2.3億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1.8億千瓦左右。
《報告》預計,2022年全年,受多種因素影響,電力消費增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預計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5%-4.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6%。同時,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比重有望首次達到50%,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間部分區域電力供需偏緊。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國際煤油氣供應緊張,加大我國進口煤炭、天然氣的難度,國內下游煤炭庫存處于相對低位,電煤價格高位波動,迎峰度夏期間煤電和氣電保供面臨潛在風險。為此, 《報告》建議,加強宏觀調控,持續增加煤炭供應總量;加強政策干預,確保電煤價格落實到位;加大與運輸部門的銜接,加快電煤夏儲工作。
同時,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負荷快速增長影響,峰谷差不斷加大。而常規電源裝機增長放緩,疊加電力燃料價格高位,機組有效出力下降,對電力平衡帶來壓力。 《報告》建議,推進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提升系統運行彈性;加強設備運維,釋放輸電通道和常規電源頂峰能力;挖掘需求側調節能力,加強有序用電執行管控。
此外,隨著電力供應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跨省跨區輸送電力對用電高峰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大。 《報告》建議,加快全國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動形成市場化電價體系,合理疏導產業鏈上游成本;逐步建立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的價格機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