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再一次展現出強大韌性。但重要品類中的家電出口值卻正在失速。
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今年前2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973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出口值達到5447億美元,同比增長16.3%。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今年前2個月實現兩位數的出口、進出口增速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反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工業生產的穩定性。
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2個月進出口實現平穩增長的背后,也出現了不少新變化,包括歐盟替換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對美國、中國香港的進出口增長速度遠低于2021年;占出口總值將近6成的機電產品雖然實現了出口值的正增長,但機電產品中的重要品類家用電器出口值卻出現下滑等。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2年前2個月,以人民幣計價,中國家用電器出口值達到897億元,同比下降5.9%。
進出口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多變的經濟形勢。此外,俄烏戰爭的爆發,也給中國2022年的外貿態勢增加了不確定性。
“開門穩”背后的新變化
記者從電企業格蘭仕處獲悉,2021年格蘭仕出口值同比增長20%,然而,今年前2個月,格蘭仕的出口值僅實現5%左右的增長。
與格蘭仕的情況類似,2022年前2個月的出口值遠趕不上去年出口值增速的還有TCL(集團)。記者從TCL(集團)處獲悉,2021年TCL(集團)的出口值達到194.2億美元,同比增長70%,但今年前2個月,TCL(集團)的出口值為27.7億美元,同比增速降到了2.2%。TCL(集團)的出口產品主要有液晶面板、家電等。
今年前2個月,格蘭仕出口值增速“跑輸”全國總出口增速的情況,或許正是家電產品出口值下滑的折射面之一。
格蘭仕方面認為,海外部分產能的復蘇,對中國家電出口造成了一定影響,今年中國家電出口不太可能保持高速的增長,但其同時認為,按美元計價,2021年前2個月,家電出口值的同比增速超過了90%,在去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今年出口值有所回調在所難免,中國制造、中國家電在全球已經是金字招牌,相信憑借生產規模、供應鏈配套和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未來在保持擴大產業優勢的基礎上仍會實現出口增長。
在出口產品方面,盡管海關總署沒有單獨披露今年前2個月防疫物資的出口情況,但平安首經團隊認為,在全球新增確診人數下降、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逐步放開防疫措施后,海外對防疫物資的需求減少,防疫物資對我國的出口拉動將會減弱。
海關總署在進出口監測分析專題文章里曾披露過2021年時防疫物資對中國出口的拉動情況。2021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規模達到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6%,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三成。2021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醫藥材及藥品1181.3億元,增長168.6%,其中,出口人用疫苗675.2億元,激增47倍。
從進出口商品主要國別(地區)維度來看,今年前2個月,中國對美國和中國香港的進出口規模增速有了較大的回落。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價,2022年前2個月,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規模增速為9.7%,而2021年時這一數字為20.2%。按人民幣計價,2022年前2個月,對中國香港的進出口規模增速為1.5%,而2021年時這一數字為20.5%。
結合2022年以來香港疫情的情況,對香港進出口規模增速降低較好理解。平安首經團隊認為,這是由于疫情之下,中國大陸借道香港的轉口貿易減少。而我國對美國進出口以及出口規模增速的回落,則被平安首經團隊認為是美國補庫存需求減弱。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自2021年第四季度,美國的零售庫存銷售比已經回升,但依然處于歷史相對低位。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即使未來我國對美國出口規模的增速有所回落,但整體規模依然龐大。
美國、歐盟和東盟一直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2021年時,中國前5大貿易伙伴依次為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2020年11月,有15個成員國(包括東盟的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開始生效,首批生效的國家包括文萊、新加坡等東盟6國和中國等非東盟4國。有中國企業已經嘗到RCEP生效帶來的效應。格蘭仕方面即向本報記者介紹稱,今年前2個月,格蘭仕的東南亞市場增長顯著,增速同比增長48%,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RCEP生效實施。
不過,以人民幣計價,2022年前2個月,中國對歐盟的出口規模增速達到21.4%,明顯高于對東盟出口規模10.6%的增速,歐盟替代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展望未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前景看好。除開RCEP逐步生效釋放的效應外,自1991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以來,過去30余年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規??焖僭龃?。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991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與東盟貿易規模年均增長16.5%,比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年均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中國連續13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主要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紡織服裝,中國主要從東盟進口農產品、橡膠、煤等,這些產品都是各自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出口產品。
與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良好的貿易合作關系,或許恰恰是中國外貿能保持韌性、抵抗風險的基礎條件之一。
今年外貿形勢的新變數
外貿數據能反映中國企業進出口的規模,卻不太容易反映中國企業通過外貿業務實現的利潤水平。
格蘭仕方面向記者表示,今年家電行業整體出口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有的困難已經算得上是老生常談,例如原材料漲價、海運運費高、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等,格蘭仕要發動全產業鏈積極應對,對內增產提效,對外深入開發市場,加大自主品牌的推廣。
中信證券的研報稱,在看到出口高增的情況下,還應關注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依然是疫情發生前的四五倍。
此外,俄烏戰爭的爆發,也給全球貿易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楊暢向本報記者表示,要預測俄烏戰爭對我國外貿乃至全球貿易的影響,還是要回顧一下國際金融結算體系。近日,俄羅斯部分銀行被宣布排除在SWIFT系統之外,SWIFT目前對接了全球超過11000家銀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企業用戶,覆蓋了超200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在SWIFT系統中話語權較大,在過去,美國就曾利用SWIFT系統分別對伊朗、朝鮮實施金融制裁。盡管已出現一些替代SWIFT的系統,但替代性有限,將俄羅斯排除出SWIFT系統,可能會給俄羅斯的出口造成負面沖擊。
楊暢認為,在大宗商品方面,能源、金屬、農產品三個維度可能受到擾動。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在原油、天然氣供給方面舉足輕重,俄羅斯原油產量占到全球產量的12%。能源供給端一旦發生變化,會導致油價、氣價以及下游相關產品,例如肥料價格,都存在上行的可能。俄羅斯也是部分金屬礦產的生產大國,例如鈀、銻、鎳、鋁等,鈀的產量占到了全球40%左右。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烏克蘭是小麥和玉米出口大國,兩國還是菜籽、葵花籽的出口大國。
而反觀中國的進口情況,農產品、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不光是中國進口的重點商品,還是重點商品中進口值較高的商品。
楊暢認為,俄烏沖突可能會導致全球貿易格局出現短期的總量收縮與長期的結構調整。能源方面,最為依賴從俄羅斯進口油氣的歐元區,若面臨供給收縮,受到影響較大。對俄采取制裁手段,可能會導致俄羅斯加速將油氣出口重心從歐洲轉向中國,進一步確保中國的能源供應。農產品方面,短期擾動相對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如果全球進口農產品的需求轉向南美與北美,可能會刺激國際糧價上行。
中國與烏克蘭貿易方面,中國從烏克蘭進口大量初級產品,包括礦產品和植物產品,同時,中國對烏克蘭出口大量的工業制成品,例如機電產品等。俄烏沖突如果持續,難免也會對相關產品的貿易造成影響。
在一些企業家看來,中國企業的出口方式有待改變,可以在全球布局生產基地,雖然會降低整機產品的出口值,但可以帶動中間件的出口,減少貿易摩擦等風險對于出口業務的負面影響。
比如,TCL(集團)創始人李東生在今年兩會采訪時就曾表示,“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產品出口方式來做出口,增長很快就會到天花板。”他認為,相對單純地出口成品,外國更歡迎中國企業在當地建設工廠,這樣一來可以增加當地的就業,二來可以增強當地的制造業實力,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警惕自身的產業空心化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