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單定價影響消除,中國向日本、韓國出口的鋰化合物價格將加速上漲。
在全球鋰價共振向上的背景下,預計一體化鋰生產商憑借保供和低成本優勢將充分受益。
氫氧化鋰出口價格加速上漲
2020年,我國碳酸鋰出口量下降,全年出口量為7488噸,同比下降42.1%。2021年,中國出口碳酸鋰7841噸,同比增長4.7%。受益于日本、韓國等國對氫氧化鋰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2016年以來,中國氫氧化鋰出口快速增長。2021年,中國出口氫氧化鋰出口量達到73627噸,同比增長30.1%,延續了高增長態勢。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碳酸鋰出口總量中約61%流向韓國,25%流向日本,日本、韓國合計占比為86%,其他主要出口國為土耳其和美國。2021年,出口至韓國的氫氧化鋰占出口總量的比例為59%,出口至日本的比例為38%,日本、韓國合計占比達到97%。日本、韓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正極材料和電池生產地,對中國鋰化合物的進口依賴度較高。
2021年第四季度,碳酸鋰出口價格快速上漲。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中國碳酸鋰出口均價為12841美元/噸,較2020年出口均價上漲59.4%。其中,2021年12月出口均價24010美元/噸,同比上漲221.7%,較年初上漲206.2%。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碳酸鋰出口價格呈現加速上行趨勢,年末價格逼近2.5萬美元/噸。
2021年,氫氧化鋰出口均價同比小幅上漲,漲幅低于碳酸鋰。2021年,中國氫氧化鋰出口均價為10170美元/噸,較2020年出口均價上漲4.4%,漲幅遠低于碳酸鋰出口價格。其中,12月出口均價為15631美元/噸,同比上漲92.1%,較去年年初上漲81.9%。
2021年以來,中國碳酸鋰現貨市場價格及出口價格均呈現快速上漲趨勢,2021年12月,碳酸鋰現貨價格與出口均價分別收報43543美元/噸和24010美元/噸,同比上漲442.4%和221.7%。碳酸鋰出口價格變動與現貨市場價格呈現出較強的相關性,但價格上漲幅度更低。
中國氫氧化鋰出口價格變動趨勢與現貨價格的背離較大,在現貨價格持續下行的2018年,出口價格反而呈現出震蕩上行態勢。2019—2020年,氫氧化鋰現貨價格與出口價格均呈現下行趨勢,但出口價格下跌幅度更緩慢,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出口價格始終高于現貨市場價。2021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中國氫氧化鋰現貨價格的快速拉升,出口價格隨之拉漲,2021年12月,氫氧化鋰現貨價格與出口均價分別收報30990美元/噸和15631美元/噸,同比上漲374.1%和92.1%,出口價格漲幅顯著低于現貨市場價格。這一差異主要是由于中國氫氧化鋰出口產品多以長單定價,導致價格變化不如現貨市場劇烈。
進口碳酸鋰價格將上漲
2021年,中國碳酸鋰進口量達到81018噸,同比增長61.7%,進口均價為6937美元/噸,較2020年增長33.2%。2021年,中國氫氧化鋰進口量大幅增加,全年共計進口氫氧化鋰3599噸,同比增長583.9%;進口均價為9277美元/噸,較2020年上升54.9%。與出口量相比,中國氫氧化鋰進口量較低。
2020年以來,隨著中國碳酸鋰進口量大增,進口量表現為一定的季節性特征,其中,3—5月和8—10月進口量較大。這一特征反映了南美地區碳酸鋰生產的季節性變化,也受到物流的影響。由于進口碳酸鋰價格較低,在進口量較高的月份會對國內鋰價形成一定程度的壓制,進口的低價碳酸鋰產品對國內鋰價的影響在2022年預計還將持續。
2021年12月,中國碳酸鋰現貨價格與進口均價分別收報43543美元/噸和11638美元/噸,現貨價接近進口價的4倍。價差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進口碳酸鋰中包含部分工業級或粗制碳酸鋰,價格低于國內的電池級碳酸鋰;二是進口產品多以長單定價,漲價尚未傳導。2021年11月以來,進口碳酸鋰價格漲勢呈現加速趨勢。隨著2021年前簽訂的長單執行完畢,進口碳酸鋰價格預計在2022年將出現明顯上漲。
一體化生產企業將受益
2021年以來,中國鋰鹽價格的快速上漲,引發產業鏈下游對資源保供和成本管控的擔憂。傳統“澳洲鋰礦+中國鋰鹽”的供應模式遭遇挑戰,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和億緯鋰能等企業為代表的下游客戶紛紛布局上游資源,旨在強化資源管控。消費企業直接參與鋰原料生產將對現有鋰產品定價產生深遠影響。傳統模式下由于產業鏈分散而出現的價格快速漲跌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中國市場價格較海外市場存在明顯溢價的現象也有望緩解。
傳統的電動車產業鏈中,“鋰礦原料—鋰生產企業—正極材料企業—動力電池企業—整車制造企業”模式下,利潤分布在產業鏈各環節。隨著鋰原料供應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下游的動力電池和整車企業開始直接采購鋰原料,鋰生產企業的地位得到強化。同時由于鋰礦價格管理“失控”,擁有礦山資源的一體化鋰生產商不僅具備保供的優勢,還具備低成本優勢,成為下游客戶爭奪的重點。筆者預計,未來鋰行業中的一體化生產商地位將不斷強化,產業鏈利潤也將逐漸向其集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