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
3月伊始,多家造車新勢力紛紛亮出2月銷量成績單——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哪吒汽車、零跑汽車均實現了同比的大幅增長,成為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一抹亮色。
當下,汽車行業智能化電動化的轉型浪潮勢不可擋,智能汽車也正在成為國內車市加速發展的新引擎。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們已用行動和銷量證明,它們有望抓住機遇,重新定義未來出行。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不斷攀升的銷量數據和市場滲透率表明,新能源車正逐步對燃油車市場形成替代效應,而造車新勢力將在這一變革中加速發展。隨著造車新勢力已經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其也在謀求進一步的發展,未來這些企業間的競爭無疑將更加激烈。
造車新勢力上半場格局不斷變化
由于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價格飆漲、補貼退坡等因素的影響,造車新勢力間上半場競爭的格局一直在不斷變化。
此前身處第二梯隊的新勢力品牌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開啟了向一線陣營沖擊的“攻勢”。2月,哪吒汽車再次殺入月度交付量前三;零跑也不甘示弱,借助拳頭產品——“高端智能純電小車”零跑T03和“性價比之王”零跑C11,成為同比增速最快的造車新勢力。
在造車新勢力“激戰正酣”的同時,造車“新新勢力”也在不斷涌入行業。去年以來,小米獨資造車,百度聯合吉利造車,小牛創始人李一男創辦牛創新能源,創維、360等官宣跨界造車,這些新晉造車選手多是科技公司或有科技背景,且造車資金相對充裕,這也令市場競爭變得愈發白熱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行業格局未定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卻在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乘聯會此前預測今年整體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00萬輛。在多方力量暗流涌動的背景下,每個造車新勢力都有突圍的可能性,而這也給予了市場各方更大的想象空間。
下半場戰役多維度競爭
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盡管當前造車新勢力已經在市場中獲得了一些消費者的認可,但從長遠來看,牌桌上的玩家們在瞬息萬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也很容易被后來者迎頭趕上。因此,造車新勢力們試圖在充滿想象的市場空間中,從多個維度尋找破解下半場戰役的“制勝密碼”。
對造車新勢力而言,提升市場占有率是他們的共同目標。現狀則是,相對于傳統車企,新造車企業們的體量及市場份額相當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成為造車新勢力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產品層面發力成為了造車新勢力們解決這道難題的第一選擇。例如,理想汽車將在今年上市并交付一款全新增程式SUV;小鵬汽車首款中大型SUV小鵬G9或于4月預售。又譬如,蔚來汽車在2022年會交付多款基于NT2.0平臺打造的新車型;零跑汽車則將在第二季度發布品牌旗艦轎車——零跑C01。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的競爭是產品的比拼也是技術的比拼,好的產品需要好的技術加持。以零跑C01為例,其集零跑汽車7年全域自研技術之大成 ,將以“1357”關鍵產品力,全面拉升中大型轎車價值標準。
具體而言,1是指零跑C01首款CTC電池技術量產車型。據悉,該技術是將電池模組與下車身進行集成設計,使電池抗沖擊能力及車身扭轉剛度得到大幅提升,并提高了車輛的續航里程。據悉,零跑C01綜合工況下續航里程超過700km,而這也是數字7的含義。
3是指零跑C01依靠隱藏式門把手、溜背式車身設計,以及搭載“升維”智能動力,達到了3秒級的零百加速成績。需要注意的是,零跑C01是一款中大型轎車,擁有5米級車身尺寸,而這也讓其3秒級的零百加速成績顯得更加難能可貴。而5米級車身尺寸也解釋了數字5的含義。
事實上,對于這些已經參與上半場戰役的玩家來說,如何在傳統車企大象轉身以及更多跨界新勢力入局之前,盡早構建強大的技術護城河不僅是吸引更多消費者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決勝未來發展的關鍵。
再以零跑為例。當前,零跑汽車已經完整掌握智能駕駛核心硬件和算法,實現對智能駕駛感知、決策、執行層關鍵技術的全覆蓋。基于這樣的技術實力,2021年6月,在谷歌Waymo 2021自動駕駛算法挑戰賽中,零跑汽車算法團隊獲得了2D實測挑戰賽第一名。
“我們將持續投入計算中心建設,在智能化領域達到領先水平,尤其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以及動力方面,持續打造核心優勢。”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自研純電架構還是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想要在技術層面上領跑就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入和更扎實的技術基礎。零跑汽車走上全域自研道路的背后,一方面是其背靠大華集團,大華集團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的支持,讓零跑汽車更有底氣。另一方面,零跑汽車也已深耕智能動力、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多年,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淀。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月31日,零跑汽車已獲得及申報在途專利1474項,已授權專利939項,發明專利占總比超40%,在造車新勢力中處于前列。這不僅讓零跑汽車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也意味著擁有更多話語權,產品迭代升級也將更加高效。
平安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目前造車新勢力面臨從1到N的“爬坡過坎”階段,仍需不斷地進行高投入,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新造車企業只有不斷擴大規模,初具規模效應和造血能力后,才能進一步筑牢產業基礎。
從目前不斷變化的格局來看,誰也不會是常勝將軍。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輪卡位賽已然打響,企業只有從產品、技術等多方面發力,才能找到破解下半場戰役的“制勝密碼”,而已在這些方面積淀已久的零跑汽車最終能否突圍,拭目以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