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再次將5G新基建推到風口浪尖,基于5G滲透率快速提升,工業互聯網有望進入爆發期。
行業權威專家指出,當前工業領域還存各生產設備割裂、數據難實時監控等問題,隨著5G大規模鋪開,有望迎來一輪變革。其中,物聯網平臺、低代碼平臺、數字孿生平臺以及大數據平臺四個細分賽道值得特別關注。
12月29日,在財聯社蜂網主辦的電話會議上,前述行業專家對中國工業互聯網現狀及發展趨勢做了一番詳盡論述。基于十多年行業積累,專家表示,目前國內行業現狀表現為:主要玩家各有優勢,但缺乏代表性企業;下游企業需求差異化大,項目定制化要求高,通用領域還缺乏亮點。
“群雄逐鹿”格局,整合有待規范出臺
工業互聯網主要服務于制造業轉型升級,即通過網絡采集海量工業數據,開發出相應產品和應用,以提升生產效率,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前述行業專家介紹,目前國內工業互聯網行業玩家眾多,但有一定影響力的大約有15-16家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大型制造企業孵化出來的平臺,比如:海爾智家(600690.SH)旗下卡奧斯,工業富聯(601138.SH)、寶信軟件(600845.SH);傳統ERP廠商向工業互聯網領域拓展,代表有:用友網絡(600588.SH)、浪潮集團和紫光股份(000938.SZ);此外,華為、騰訊、阿里等科技巨頭也在行業占據一席之地,“剩下還有很多中小規模的平臺,但主要是做集成和配套,不能相提并論。”
按賽道劃分,行業專家認為,物聯網平臺、低代碼平臺、數字孿生平臺以及大數據平臺看點較多。
“物聯網平臺門檻低,國內大概有1.2萬家,但這屬于行業地基,非常重要;低代碼平臺逐漸在演變為零代碼平臺,大量公司在加大投入,2020年市場規模大概有8萬億,主要玩家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的輕流、網易、釘釘,看好未來細分領域出現龍頭;數字孿生平臺工程量比較大,門檻比較高,目前還沒有達到理想效果,但前景廣闊;大數據平臺發展時間較久,目前還缺乏領軍企業。”專家介紹稱。
對于“群雄逐鹿”的格局未來將如何演進,專家分析認為:“每家公司都有強大的實力,服務差異化很明顯,應該說各有優勢。行業整合的動力可能會來自政府層面,把工業互聯網劃分為不同部分,現在看起來,政府部門可能是等待細分領域龍頭出現,讓龍頭來制定標準,最終規范行業發展。”
IDC指出,目前國內有一批年收入超3億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包括前述提到的卡奧斯、華為云等。近年頭部公司業務發展迅速,但也面臨盈利壓力。
這種壓力部分來自于收入具有一定依賴性,向外拓展仍面臨重重考驗。以卡奧斯為例,2020年營收超200億元,凈利潤約2.5億。其中,海爾大本營山東貢獻較大,隨著山東市場逐漸飽和,公司也在向外布局長三角地區,但可以遇見將面臨更多競爭。
客戶需求逐漸分化,高度定制化成趨勢
當前,國內工業互聯網用戶需求非常分散。行業專家認為主要可分為三類:“中小型企業,一般年營收在5千萬-5個億之間,一般預算是50萬左右,主要基于具體的生產問題想嘗試工業互聯網。第二類,我們叫規上企業,營收規模大概5億以上,預算在200萬左右,他們需要的是平臺,要解決整個集團數據采集和治理的問題,這種需求在整個市場占比能達到3成到4成。再往上就是大型企業,這類公司自身信息化基礎比較好,也有一定自主開發能力,一般采取共建模式,項目規模千萬以上。”
對于頭部公司需求有何特點,行業專家表示:“像汽車主機廠,一般都是成立合資公司形式或者簽訂戰略級別合作,這類客戶對供應商要求比較高,一般都要求工信部認可的平臺。”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行業龍頭向外輸出工業互聯解決方案的成長路徑上也不缺后來者。寧德時代今年10月注冊成立寧德時代潤智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2億,業務就包括工業互聯網數據服務,被解讀為展現了公司布局工業軟件的決心。
行業專家指出,客戶需求差異化在云服務端表現得較為明顯,整體而言,從公有云轉向私有云是發展趨勢。“小企業為了嚴控成本,一般用公有云,中大型企業,私有云需求不斷增強,私有云相對安全性更高,定制化程度也高,對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補充稱。
IDC預計,工業互聯網市場仍將長期處于碎片化狀態,廠商業績的分化還將擴大,一些業務模式不良的廠商,未來幾年將不得不面臨轉型,目前一些領先廠商也在重新審視該以何種方式進入工業市場。由于業務發展規模和專業度較難兼顧,不同廠商將面臨更清晰的市場定位抉擇,標準化和整體解決方案將是主要的兩類轉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