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國展測試場內,10多輛自動駕駛測試汽車正在同時運行,轉彎、遇人減速、超車……靈活敏捷的反應令坐在車內的體驗者興奮不已。
北汽新能源的智能純電動轎車、“滴滴交通大腦”、紅旗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中國移動“5G車聯長廊”、商湯智能車艙……在日前于北京舉辦的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多家企業同臺亮相。這場智能網聯汽車的盛會折射出智能網聯技術正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和顛覆性變革。
大會展廳中,一輛帶著“鍋蓋頭”的新能源汽車引來眾多觀眾上前觀摩。據參展方深圳元戎啟行首席運營官高爽介紹,這輛汽車已具備L4級自動駕駛能力。
“目前我國眾多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進行投資和研發,并完成安全道路測試,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正邁出實質性一步。”高爽說。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達8052億元,其中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為1224億元。
人們對更安全高效的出行和生活方式、更清潔的能源等多方面的需求加大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空間。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智能網聯技術將給人們的出行生態帶來巨大變化,能逐步降低人們駕駛的時間和強度,甚至“解放”駕駛員的手腳,將汽車打造成一個智能移動空間。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表示,未來汽車本身會成為一個帶四個輪子的智能終端,信息技術的價值將在汽車上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
傳統汽車企業、ICT(信息與通信技術)企業正加大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投入,紛紛加快產業化進程:百度與一汽集團聯合研發的L4級自動駕駛量產乘用車已成功下線;阿里巴巴正在布局高精度定位服務;騰訊與長安汽車建立合資公司并在硅谷組建無人駕駛汽車團隊;高德獲得自動駕駛高精度地圖審核許可……
在園區、樓宇等地送外賣的“小袋”是一輛由美團自主研發的無人配送車,通過高精度算法,配合車輛底盤、傳動系統等可以在復雜路況下規劃路線,不僅可以自動躲避障礙物,還可自主上下電梯,并根據內部傳感器實時監控和開啟保溫模式,完成室內外多個場景下的送餐任務。
美團無人配送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美團無人配送已在北京、深圳、雄安新區等多地實現測試運營,未來可能在一些片區規模化運營。
“信息技術是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的基礎。”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主任安學軍認為,該產業不限于汽車電子工業,而是能帶動更多若干細分產業,實現產業鏈整體技術進步。
智能車載計算平臺、智能車載終端平臺、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平臺、高精度動態地圖平臺、信息安全平臺……中國相關企業積極探索新型產業生態,新興跨界技術相互融合,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相關管理部門已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政策法規,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10多個地區制定了具體實施政策。
目前,中國集中在園區、港口、環衛、物流配送、自主泊車等特定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開展了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行,與此同時,自動駕駛測試驗證工作也在快速推進。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處于從“產業孕育期”到“快速發展期”的關鍵過渡階段,要抓好核心技術研發,積極促成行業協同創新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認為,自動駕駛要真正實現商業化和量產,還需要在更加開放的道路上與人工駕駛車混行,適應更多應用場景,形成更加完備的道路數字化生態和法律法規體系。
“隨著自動駕駛規模化普及,人類的出行方式就真的變了。”李德毅說。(記者 陳旭 陽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