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經濟正遭受著寒流。
根據韓國央行本月初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韓國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4%,低于此前預期,且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在貿易方面,出口依存度接近50%的韓國同樣不容樂觀,5月其出口額重挫9.4%,已經連續6個月下跌。
韓國貿易萎靡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占其2018年出口額20%的半導體突然大幅下降。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數據,上個月其半導體出口額萎縮30.5%,即使汽車出口提振6.1%也無濟于事。
“近期的大落首先是因為去年的大起,2018年韓國半導體出口額增加近30%,這是與全球經濟態勢密切相關的,而且半導體這個產品的波動性本身就很強,”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董向榮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韓國如此依賴單一產品出口發展經濟,既有其產業升級成功的一面,也蘊藏著一定的風險。”
支柱型產業危機
韓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非常顯著。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韓國出口占GDP的比例高達43%,并曾經在2012年,該數值達到過56%。這遠高于高收入國家(31.2%)的水平,相比之下,在東亞,同樣重視出口生產的日本,其出口占GDP比例為17.6%。相形之下,韓國更容易受到國際商品市場供需影響,被稱為全球經濟的“金絲雀”。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數據,自2016年出口額觸底跌破5000億美元以來,近兩年強勢反彈,2017年出口額為5737億美元,而2018年的數據為6055億美元。美國東西方中心訪問研究員斯坦加隆(Troy Stangarone)稱,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半導體超級周期的延續,而非全球經濟增長。
半導體是韓國經濟的支柱產業。董向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半導體是從上世紀60年代經濟起飛時就選擇的支柱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在韓國已經在這個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高地位。去年韓國半導體出口額達到1286億美元,單一類別產品能夠達到這樣巨大的規模,在全世界也很罕見。”
根據斯坦加隆整理的數據顯示,在全球半導體技術領域,三星公司和SK海力士約占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的75%,僅三星就占據45%的市場份額。
董向榮并指出,“韓國在國際上形成了比較有競爭力的財閥企業,在電子、鋼鐵、造船、汽車等產業領域內奠定了一定的優勢,特別是近年來在半導體、智能手機、5G商用等領域,在下一輪技術升級中占得先機。”
財閥經濟的隱患
韓國央行稱,預計韓國經濟將在下半年復蘇,全年經濟增速仍將維持4月預測的2.5%。
董向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的波動范圍屬于正常范圍,但是韓國經濟仍然存在隱憂,可以說是‘成也財閥、敗也財閥’,大企業是韓國國際競爭力的來源,但是經濟命脈被少數財閥掌握,對于韓國經濟活力和未來發展有不小影響。”
董向榮認為,“韓國國內寡頭壟斷的情況讓中小企業很難有發展的空間,進一步創新的能力上受到了限制。韓國經濟沒有形成一個有大樹、有小樹、有灌木、有小草的比較健康的企業生態,就導致波動比較大。另外,韓國的投資環境不是那么開放,導致外國投資在韓國的空間比較小,外國資本也無法通過競爭給予韓國企業積極的刺激。”
為解決問題,韓國政府公布了一項刺激計劃,即投入4.5萬億韓元(約合260億人民幣)用于扶持中小企業。但董向榮在分析中對此前景并不樂觀:“當前的問題是,韓國財閥集團的經濟角色已經超過了政府某個經濟決策的影響力,政府只能是某種意義上的輔助角色。比如,韓國現在實施的新南方政策,加強對印度、印尼、越南這些南亞或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但實際上,是這些大企業率先走出去的,他們基于在中國等地經營成本的增加而轉向具有比較優勢的東南亞和南亞。作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韓國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相對比較弱,即便政府希望通過刺激的方式推動經濟的發展。”
此外,董向榮認為,韓國很難像中國一樣通過增加內需拉動經濟。
她解釋道:“韓國只有5000萬人口,經濟規模已經是全世界第11~12位,是GDP超過1.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這么大經濟規模已經很難用狹小的國內市場來拉動。更何況,韓國的年輕人失業率很高,非正規職占比高,大城市房價高企,老齡化、少子化態勢明顯,諸多因素都影響了國民的消費欲望,導致內需拉動經濟的動能不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