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中國手機品牌正逐漸在世界嶄露頭角。據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手機品牌正為市場帶來激烈的競爭。
紐約時報指出,盡管對多數美國人來說,這些品牌的名字仍然陌生、甚至難以發音,但蘋果iPhone在中國銷量下滑,正是受這些中國國產手機品牌的影響。
中國手機在價格和體驗上取得優勢
隨著中國手機市場趨于飽和,目前,中國手機品牌商正發力于開拓法國、德國、印度、東南亞等新市場。消費者逐漸發現,不需支出昂貴的成本,這些手機也能做到和iPhone一樣的事情。
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在其他地方做他們在中國所做的事情,在性價比上與iPhone競爭,從而吸引用戶。
在中國,iPhone XR的起價約為950美元(約7000人民幣),而華為的高端手機起價約為600美元(約4110人民幣),小米的同類機型起步甚至更低。iPhone XS起價約為1,250美元(約8500人民幣)。
Canalys分析師表示,華為和OPPO等公司,在功能和整體質量方面都有所改善,吸引了許多中國人。
中國手機在歐洲建立品牌
中國品牌在追求歐洲市場方面,華為贊助了希臘的夏季音樂會,與立陶宛的籃球聯合會合作,并在德國科隆舉辦了“中國節”。vivo贊助了去年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杯。小米去年成為歐洲第四大移動品牌。
中國手機制造商并沒有在美國取得類似的進展。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阻止華為智能手機和電信網絡設備的銷售。
蘋果CEO蒂姆·庫克上周在中國宣布銷售下滑,稱蘋果預計將在德國,意大利,荷蘭,韓國和西班牙等國家,以及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和越南等一些新興市場創造收入記錄。然而,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稱,在中國,蘋果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
現在,中國手機制造商通過營銷策略和名人代言,提供更具個性的產品,同時促進相機技術,電池壽命和微芯片的進步。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因為收入增長恰逢移動技術的爆炸性增長。中國人民以無所不包的方式依賴手機,用它們租用自行車,登錄健身房并支付餐館賬單。市場越來越飽和,中國沒有智能手機的人越來越少。
紐約時報指出,在歐洲,中國品牌的用戶正進行一種轉換。這轉換通常發生于iPhone或三星用戶的手機出現一些缺陷時,他們開始尋找替代品。當用戶看到不熟悉的中國產品時,他們最初是有疑慮的,但是嘗試用了一陣子之后,卻發現自己迷上了這些產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