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農科院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市藁城區,利用小型便捷式速測設備和遙感技術,對玉米各項生理數據進行田間數據采集和監測。通過數據采集及測定得出結論,指導生產。
據河北日報9月27日消息,這是京冀合作探索利用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衛星遙感技術能實時、快速、客觀地獲取大范圍糧食作物生長全程動態監測信息,可以實現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苗情長勢、氣象災害、病蟲害、產量品質等方面的多尺度時序監測。開展糧食作物生產全程遙感監測推廣應用,有助于提升作物優良品種布局、水肥管理決策的時效性、綜合性和科學性,提高耕地資源的空間分布、潛力挖掘、動態監控水平,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災害防御能力,為農業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自2008年起,北京市農科院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聯合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河北省藁城、晉州、鹿泉、曲周、平鄉、任丘等10余個縣(市、區)推廣應用農情定量遙感監測技術,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冬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群體長勢、農業災害、土壤墑情以及產量品質的監測預報,并將作物長勢監測信息與農學栽培知識相結合,基于田間速測儀、低空無人機、遙感衛星等平臺,形成多平臺協同的作物水肥光譜診斷技術服務模式,無縫對接河北省現有的省-市-縣-區域站-示范戶的推廣體系,面向示范基地、種糧大戶、大型農場、全示范區開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示范應用。
據統計,近年來,北京市農科院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向河北省及各示范縣農技推廣部門,累計提供500余幅遙感監測專題圖、20余次無人機飛行服務、40余次作物長勢監測報告、200余次氮肥處方、10余次農業災害應急監測。糧食作物生長全程遙感監測技術在河北省的推廣應用,及時、準確地掌握了糧食作物的動態生長狀況,提升了作物生產管理水平,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降低了面源污染風險,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