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陶大程等人工智能“大咖”的見證下,著重培養潛在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的上海交通大學吳文俊人工智能榮譽博士班18日在人工智能前沿論壇上正式啟動。
這也意味著上海交大對人工智能人才貫通培養模式得到完善:本科生重視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及能力的學習和培養,研究生以人工智能研究院為平臺重點探索行業內的前沿內容。
當天,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智算未來,能賦無界”為主題的人工智能前沿論壇在上海交大舉辦,姚期智,陶大程,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人工智能專家理查德·舍伊涅斯與上海交大致遠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徐雷等共同探討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前沿理論。
今年40歲的陶大程已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者。他說,未來20年,人工智能系統將在很多領域改變人類的未來,包括住房、交通、醫療、教育和娛樂。如在娛樂方面,更加復雜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能自己作曲,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拍攝一些非常棒的電影,“希望有朝一日,機器能夠和我們做同樣的事,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
據媒體公開報道,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目前超過500萬人,應用層面需要大量技術研發者、工程師,學術領域需要一批能實現自主創新突破的研究者。目前,上海有13所高校和眾多科研院所設置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各個專業學科,依托自身特色和優勢開展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和教育。
就在本月12日,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專家組認證。認證專家組認為,該實驗室以新一代機器學習、智能感知認知、人工智能芯片、大數據智能分析為研究方向,處于該領域科學發展前沿;實驗室建設任務和目標明確,符合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規劃布局和學科發展需求。
而從2019年開始,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將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擬通過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知識、前沿研究熱點,使學生基本具備繼續學習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的基礎和能力,基本具備解決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基本具備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
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和學院信息管理與工程2018年秋季學期新增2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新專業以“新工科”引導,在傳統統計學習上結合更多基礎算法能力、軟硬件一體化思維培養,同時極強調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金融科技課程的多個案例,讓學生熟悉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優化建模在金融業中的應用。
此外,華東政法大學成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開展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腦與認知科學應用校重點實驗室”展開腦科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等。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表示,人工智能將從就業市場倒逼教育轉型發展,進而從各個環節擠壓應試教育的空間。智能時代的學生不僅要具備“算”的技能,更要具備“數”的邏輯,不僅懂得“解空間”的求解,更要懂得“問題空間”的求索:“孩子們要懂一點人工智能,具備與人工智能攜手工作、共同創造的能力。”
“中國人工智能無論從研究還是應用方面,開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型創新上表現突出。總體上看,現階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行業中的問題,實現的還是點的突破,如果人工智應用要對實體經濟系統發揮作用,產生實質性變化,關鍵在于必須落地具體行業,結合行業其他自有技術突破,進行流程改造、數字化轉型,實現系統級意義上的解決方案。”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介紹說。
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能現在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理論支撐,基本上是一個實驗的科學。姚期智表示,中國要想在2030年實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首先需要解決人工智能發展缺少理論的問題。
對人工智能未來充滿期待的姚期智表示,今后的二三十年,人工智能一定會在科學界、產業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希望中國在下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能夠取得一些原創性的、有知識產權的成果。(完)(許婧 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