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ointelegraph新聞報道,9月14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針對應對目前世界上最急迫的環境挑戰問題,提出超過65項確定的區塊鏈環保用例。但大多數的用例還處于概念或試驗階段,只有較少數已經完全開發。其中,這些用例中主要偏向于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領域,水資源管理、海洋管理和清潔空氣領域的開發較少。到目前為止,從區塊鏈的使用和部署來看,大多數解決方案都是通過底層技術的轉換,而區塊鏈技術的助力是否能達到建立一個全新的全球區塊鏈環保系統呢?
環保數據獲取困難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曾說過:“環保最基礎的是數據。”由于環保數據的獲取特殊,環保檢測設施存在數據的準確性問題。作為主要污染源的企業來說,大多并不會配備檢測設備,即使有實時的數據檢測設備,也無法保證設備在運行時是否發生數據的篡改。企業可以利用特殊手段,將排放源“弄虛作假”,例如偷排污染物,屏蔽檢測儀,將檢測儀器數據設定調整。并且當檢測結果出現利益沖突時,企業往往并不會主動將數據提交給環保監管部門。所以當環保部門想獲取完整的環境檢測數據時,只能尋求第三方的監管幫助。
監管成本過高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部主任柴麒敏,也就環保產業指出過碳交易監管成本較高等問題。雖然為了緩解氣候變化,目前我國推出碳交易的相關規范及配套設施,但還存在很多技術的不足和監管成本的過大投入。當檢測到的數據收集后進行整理判定,耗費大量的資本。所以針對目前環保數據的獲取,能否建立一個大數據檢測平臺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非透明的資金流向
自今年以來,有關民營環保企業退市、“賣身”的新聞不斷出現。今年 5月,盛運環保就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開曉勝擬以協議轉讓等方式將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股份轉讓給川能集團。而到了6月,三聚環保又與海淀區國資中心簽署60億-80億元債權及應收賬款。這些債務問題的出現,讓人不免對資金的流向產生疑問。
不論是政府環保部門還是民間組織,資金的利用都沒有做到透明化。對于一部分熱愛環保事業的公益人士來說,往往在捐款后掌握不到資金的流向信息。而相關的環保部門,隨時可以將財務信息進行篡改。而信息的不對等,使得環保界經常發生環保欺詐等問題,信任危機也愈演愈烈。
全新區塊鏈環保系統還需經歷挑戰
雖然要將區塊鏈技術落地于環境和自然資源系統內,在技術方面和企業、個人及政府的配合之間充滿許多的挑戰。但不得不說,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環保中,能夠解決許多目前環保行業中的痛點。作為分布式賬本的區塊鏈,將不信任的多方重新構建出共識機制,打造出全新的融資方式。每一個為環保事業貢獻的人,將獲取鏈上公開透明的信息,隨時查詢掌握資金流向。
同樣,在分布式的賬本之下,每個數據都實時記錄于每個節點中,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幫助,形成一個區塊鏈數據庫,利于數據獲取的同時檢測所需的成本被大大減少。并且,企業或個人都無法在鏈上篡改和取締記錄,這將解決企業造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