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消費意識越來越強。我國的瑜伽鍛煉人數近十年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根據研究報告,2009年我國瑜伽鍛煉者數量約為400萬,此后的每年均保持著90-150萬人的增長量,目前我國瑜伽鍛煉人數已經達到了千萬級別,瑜伽產業規模也隨之經歷了飛速的增長。
近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瑜伽市場規模將達322.1億元,增長主要來自瑜伽垂直產品(服裝、瑜伽墊、輔具等)等產品。2015-2017年,瑜伽的增長主要來自高速增長的泛人群及核心人群,以及線下瑜伽館及工作室的課程收入。2018年后瑜伽市場基于核心人群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規模增長正在減弱。同時,現階段線下瑜伽館與工作室之間以價格競爭為主,客單價的提升有限。
關于產業鏈,《報告》認為,瑜伽以課程服務(主要來自線下瑜伽館)為中心,衍生出一條包括教練培訓、瑜伽普及、服裝輔具以及商業培訓在內的產業鏈。
一、服裝及輔具出現較早,但現階段該產業內企業分布較分散,巨頭品牌較空缺,市場尚未進入完全競爭。
二、線上瑜伽APP目前較集中,每日瑜伽用戶規模占比最高且成立最早。商業培訓類企業多在2012-2015年成立,該類企業多產生于瑜伽愛好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社交、課程便宜等),小型瑜伽館主商業運營知識的渴求以及大中型瑜伽館會員管理及市場推廣類需求。該類企業發展略滯后于整個瑜伽行業,因此現階段為企業布局期,隨著瑜伽認知度的提升,該類市場的進入成本將不斷提升。
三、瑜伽教練是瑜伽產業鏈上特殊的存在。瑜伽教練既為瑜伽服務的深度消費者,也是服務提供者,進而也可能成為瑜伽館主。因此,專為瑜伽教練提供服務的企業和機構也在不斷增長。
關于線下瑜伽館商業模式,《報告》認為,瑜伽館營收的80%來自課程服務,用戶可以按次或按期購買。其收入水平將由場館承接量決定。
其中,大中型瑜伽館主推年卡、季卡、月卡,其年卡費用從6000-30000元不等,利用規模效應維持盈利。中型瑜伽館其課程安排相對靈活,設置1個大教室進行團課,并設計2個左右的私教小教室,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小型工作室以私教課程為主,構建小而美的商業模式,且主要以優質服務與教練勝出。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水平不同也影響客流量和客單價,例如,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瑜伽館,自2016年起大量崛起,雖然場館規模多較大,但是客流量及客單價大多低于一線城市的水平。
《報告》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瑜伽用戶的習練頻率占中等高水平,每周堅持習練3次以上者占比達65.7%;從單次習練瑜伽的時長來看,84.6%的中瑜伽用戶會把習練時長控制在21-60分鐘區間,其中習練31-40分鐘者占比最多,為32.0%。
從整體來看,接受線上視頻瑜伽教學在中國瑜伽用戶當中更為普遍。跟隨視頻練習的用戶更多地選擇瑜伽類教學應用APP,占比62.4%;其次為網上瑜伽教學視頻,占比50.8%;購買光盤/教程的用戶較少,僅占19.9%。對于在線下場館習練瑜伽的用戶來說,用戶到綜合性健身房學習瑜伽課程的較多,占比35.2%;其次才是專業瑜伽館,規模大小對用戶決策影響不大,比例接近;請私教上門授課的用戶最少,占比4.5%。
另外,《報告》認為,未來5年內可期待大型連鎖機構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