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學院或研究院無疑是很多中國高校的新亮點。國內人工智能產業正如同高鐵一樣飛速前進,但業界卻逐漸認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打個比喻來說就是:這列高鐵既缺少制造者,也缺少維修工,甚至駕駛員的數量都不夠。人才不足已成為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掣肘之一,為滿足各方需求,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學院從去年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大高校。截至目前,國內已有數十所大學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對于一些高校而言,不僅AI學院是新的,學生是新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教輔也都是新的。面前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道,而背后又是國內AI人才短缺帶來的巨大壓力,這些AI學院究竟能否培養出合格的人工智能人才?
剛需引發AI學院熱
“嗡嗡嗡……”一架迷你無人機的機翼發出旋轉的聲音,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雁棲湖校區一間教室的低空中飛行。教室里,幾十名學生的目光隨著無人機左右移動。錢家偉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員——國科大人工智能技術學院(簡稱“國科大AI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來到這里我才真正了解,原來AI涉及的領域如此之廣。”錢家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本科學習的是計算機科學,每天主要是對著電腦編程。他認為現在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因為目前看無人駕駛、機器學習、圖像識別這些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都離不開AI,AI也成了最有前景的專業。
國科大AI學院成立于2017年5月28日,是我國人工智能技術領域首個全面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學院。國科大AI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于同年9月正式入學。今年,國科大AI學院繼續招收16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和數量相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國科大AI學院副院長肖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2017年3月的中科院院長辦公會上,學校就通過設立AI學院的方案,而成立學院的計劃則在當年年初就已提出。
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在國家政策鼓勵與AI發展大潮推動下,一年多來,包括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國內數十所高校均成立了AI學院或研究院,一些高校還開始招收AI方向本科生。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計算機領域的老牌名校,在2003年獲批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的本科專業,同時成立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并于2005年開始招生。2017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成為全國第二所成立此類新型學院的高校,而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則是首家。“我們與其他學校情況不同,AI學院的成立是自然成長、水到渠成。”參與學院建設的西安電子科大AI學院教授王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AI人才的供需失衡已成為業界普遍面對的問題,而社會對AI人才的需求卻越來越旺盛。”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余有成表示。職場社交網站領英此前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領英平臺的全球AI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而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約為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相比之下則是全球AI領域人才需求激增,過去3年間,通過領英平臺發布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飆升至2016年的44萬。清華大學微電子系研三學生高陽稱:“AI產業的前景被普遍看好,我身邊70%的同學都開始轉向AI方面研究了。”據他介紹,盡管同學們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近兩年都開始轉向AI領域或者加入AI相關的企業。高陽說:“企業普遍為AI方向的畢業生開出三四十萬元的年薪,但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依然供不應求。”
未來幾年內,AI類學院或研究院將會越來越多。教育部年初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校企融合,借力辦學
開學季臨近,多所高校的AI學院也將迎來首批新生。王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安電子科大AI學院今年共招收本科生249人,超過預計的230人。記者也從重慶郵電大學方面了解到,該校與科大訊飛(31.830,-0.07,-0.22%)公司共建的“重郵訊飛AI學院”今年招收本科生約300人,研究生135人。
盡管在填報志愿時都盯著“人工智能”的名頭,但對大部分收到相關高校AI學院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尤其是要走進大學的本科生而言,AI學院到底要學什么,有的仍是一頭霧水。據肖俊介紹,國科大AI學院按照教研室設置課程,目前已有模式識別、人工智能基礎、腦認知與智能醫學、智能人機交互、智能機器人(16.660,0.01,0.06%)、智能控制等6個教研室,共開設75門課程。
《環球時報》在國科大AI學院“2018-2019學年課程教學計劃”中看到,該學院將課程分為學科核心課、專業普及課、研討課與科學前沿講座4種類型。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需要學習模式識別、圖像處理與分析、機器人學、人工智能原理和現代控制理論5門核心課程。據肖俊介紹,研討課和科學前沿講座是國科大兩種特色課程,前者重在教師與學生的探討交流,后者則請學科領域的代表性專家介紹學科的前沿發展情況。
交叉性是AI學科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其研究內容涉及計算機、軟件工程、自動化等多個專業,具體研究內容包含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眾多方向。對于這樣一門高度復雜的學科而言,培養“通才”可能會淪為“高級科普”,如何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成為AI學院必須應對的首要問題。對此,肖俊表示:“國科大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面試與選擇導師時就基本確定,在學習完基礎課程后,學生可以根據研究方向從專業普及課、研討課和前沿講座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選修課。”
不同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各有側重。王爽告訴《環球時報》問:“目前學院的培養方案比較成熟,我們在培養方案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到西安電子科大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特色,以及本專業在計算智能、機器學習以及智能信息處理應用等方向多年的項目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從而確立了以‘智能+信息處理’作為專業方向。”王爽補充說:“由于AI科技更新換代比較快,涉及的應用領域跨度也很大,教學方案以及課程設置也需要不斷改革,我們也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除依托本校傳統優勢學科外,一些學校還選擇“借力”,從AI技術另一大特點——應用性強入手——借助AI企業力量進行人才培養。今年2月,重慶郵電大學與科大訊飛聯合成立重郵訊飛AI學院,與科大訊飛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深度的“校企融合”。據科大訊飛西南區總經理婁超介紹,科大訊飛可以為重郵AI學院提供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并為重郵的教師進行培訓。此外,科大訊飛將為學生提供一套完整的項目庫,其中包含經過脫敏后的真實項目數據,可以為學生打造更真實的開發場景,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
業界呼喚設立一級學科
雖然學院的名字都包含“人工智能”,但《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學院學生的專業卻各不相同,包括智能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等多個專業,但就是沒有“人工智能專業”。據了解,目前,教育部尚未把人工智能列為高校的正式專業,這也意味著,我國AI人才的培養尚沒有普遍標準和統一規劃,這一問題的最明顯體現就在教材上面。以國科大AI學院為例,授課教材多為老師自己編寫的講義,每年也會出版兩三本相關課程的教材。
據西安電子科大AI學院王爽教授介紹,該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師已撰寫10余部相關教材和著作,有的被國內一些高校選為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及參考書。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余有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市面上大多是各個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和領域的專家學者,結合自己教學科研實踐,總結性地撰寫的一些教材,還沒有系統性地完整編寫一系列適合AI教育的教材。今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編委會,計劃從2019年開始陸續出版一批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工智能專業教材。
教材、課程、培養大綱等統一規范的缺失,使得業界開始呼喚人工智能一級學科的設立。王爽認為,過去人工智能被歸于計算機應用,但它更多是一個交叉學科,從其發展來看目前已有成為獨立學科的必要和條件,“設立相應的一級學科對于該學科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而且也便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工作的開展”。
不過,一位AI領域專家也表示:“一級學科設立的關鍵在于業界是否能對AI的內涵和外延達成共識;作為一級學科,AI是否已具備成熟的核心課程與共通的理論知識。現在看,AI專業一級學科的設置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論證。”
AI人才需要終身學習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各院校設立AI學院或研究院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獨立成立學院或者研究院,有專職教師也有規范的課程體系;還有一種是,一些高校的AI學院只是掛上牌子,或者只是在原有的專業基礎上增加幾門AI領域的科普課。在設立AI學院或研究院的院校中,除清華大學等“985高校”,還有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這樣的專科院校。
“我最怕中國的學校,再成立一個人工智能系!”這是AI獨角獸商湯科技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近日發表的觀點。湯曉鷗“怕的”似乎正在成為現實,一些人也開始關心“AI在高等教育中是否過熱”的話題。高校培養出的AI人才真的是市場所需要的嗎?科大訊飛西南區總經理婁超的觀點是,國內對AI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婁超告訴《環球時報》問:“本科生畢業可以做一些基礎的軟件開發工作,碩士可以結合算法與具體應用,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博士等高端人才,則作為研究基礎理論的科學家。甚至在目前的‘弱人工智能’時代,機器還需要大量的人工給數據‘貼標簽’,而這樣的工作經過培訓的專科生也可以勝任。無論是基礎性人才,還是高端的基礎理論人才,業界都存在大量的缺口。”
肖俊認為,AI覆蓋面廣,不同背景的學生有不同工作可以勝任,一些人質疑培養AI領域的本科生會不會成為“高級科普”,這實際上要看畢業生從事哪個層面的工作。不過,肖俊也提到,高校的AI教育確實存在一些“泡沫”,但整體上看,高校成立AI學院或研究院對學科的發展和建設是利大于弊的,“只有這樣才能暴露出問題,引導學科的進一步建設”。而在王爽看來,AI人才培養還要強調終身學習。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著近30年研究歷史的硅谷人工智能研究所創始人皮埃羅·斯加魯菲表示,對于中國高校而言,教授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并非是最重要的,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已證明這一點。皮埃羅認為,中國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特質是美國高校能培養出全球最多的頂級AI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對比美國和中國利用AI研究人才等話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8月9日撰文說,美國需要重新審視行業—大學—政府關系。據了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建立有AI實驗室。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媒體的最新爆料是,美國防長馬蒂斯已力諫美國總統特朗普制定有關AI戰略,美國五角大樓今年6月底已宣布成立聯合A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