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也是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近年來,圍繞智能制造、軍民融合等重點方向,四川省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并大力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開始積極搶占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構建“5+1”產業體系
8月23日, 四川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重點產品、行業示范應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3000億元以上,促進四川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為此,四川省將實施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組織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專項,建立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圍繞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軟硬件技術開展攻關,力爭在自動推理、機器學習、大數據智能等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
而在此前,四川已決定著力構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數字經濟為主體的“5+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
四川省經信委主任陳新有說,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5+1”現代產業體系,是四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其中,“5”就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這是四川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支撐;“1”就是數字經濟。
“四川這些產業的基礎雄厚、優勢突出、規模較大。”陳新有說,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最有可能率先突破萬億元大關,四川將重點聚焦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等重點領域,培育5G、智能穿戴設備等一批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四川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大省。四川將重點抓好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節能環保裝備、智能制造等高端領域,著力推動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陳新有表示,數字經濟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融合性,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具有新動能導入、新優勢培育的強大功能。目前,四川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元,并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四川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下一步,四川將加強產業前沿關鍵技術攻關,尤其是加強國外“卡脖子”相關技術突破。到2022年,預計四川5個萬億級產業的總規模將超過6.2萬億元,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式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四川省正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長江之頭的第一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高標準起步,目前積極布局軌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五大新興制造業,已引進138家智能終端企業,預計年內投產企業可達80家、產值達450億元,全面達產后手機年產量將達2.2億部、智能終端產品年產量達3.3億部,產值超過2000億元。
《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對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著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多個方面作出了系統安排。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目前已建成6個3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場面積近40萬平方米,在長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實現集裝箱鐵水聯運“無縫銜接”。
瀘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梅勇說,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對資源環境依賴較重的產業要逐步“退出去”,對資源環境較友好的新興產業則要大力“引進來”。近年來,瀘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航空航天、智能終端、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到35.2%。
此外,成都也有大動作。7月10日,《成都市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正式公布,提出將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提出要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產業為重點,到2020年,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培育裝備制造、醫藥健康萬億級產業。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首要任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關鍵所在。”成都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羽表示。
放眼全省,《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日前發布,明確對內形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對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奠定經濟強省堅實基礎。四川將重點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壯大區域發展重要支點,高水平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推動長江經濟帶省域聯動
四川也是推進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的重要依托,與沿邊省份在產業結構、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交通網絡布局上,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聯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從四川的實際來看,發揮成渝城市群“雙引擎”帶動作用和支撐作用,有助于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化發展。
今年6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在重慶簽署。根據行動計劃,未來五年,川渝兩地將從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推動產業協作共興等9個方面深化合作,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示范區和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核心增長極。
其中,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是深化合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重點將探索建立河流監測信息共享機制,開展流域污染治理省際合作試點等。協同保護秦巴山區、三峽庫區生態,兩地將重點強化長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河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等。
產業協作共興方面,兩地著重延續和創新。繼續深化川渝汽車、摩托車產業合作的同時,兩地將協同推進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器件、集成電路、信息安全、新型顯示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高端產品制造應用,共同建設西部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盛毅表示,成都和重慶合作前景廣闊,在汽車、裝備制造、醫藥、白酒等都有望培育成世界級產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還與云南、貴州、重慶等省市共同商議建立長江經濟帶環保產業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實現公平開放透明的環保產業市場一體化,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環保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其中,四川和貴州、云南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保護長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