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現比特幣糾紛。8月9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起比特幣糾紛判決結果,內容涉及Coinnice數字貨幣交易平臺與客戶的交易糾紛。7月12日,一起由比特幣分叉引發的投資者訴交易平臺OKCoin幣行的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上地人民法庭開庭,等等。
從各地案件裁決結果來看,在系列比特幣糾紛案中,各地方法院對涉案的虛擬貨幣資產認定、交易雙方權益限定并不一致。僅就比特幣交易是否受法律保護等問題,地方法院也有多起不同判例。
專家表示,目前涉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法律法規尚未完善,各類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在我國并無合法設立的依據,一旦出現糾紛,投資者或面臨難以維權甚至無處維權的處境,容易遭遇經濟損失。因此,投資者需要主動強化風險意識,時刻保持理性,遠離各類非法金融活動。
事實上,早在去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就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ICO并關停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根據監管政策,任何場景下各種場內外代幣融資交易平臺或者媒介都不得進行人民幣與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的直接交易,也不允許平臺以中介形式撮合交易。
今年3月,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8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再次強調,將從嚴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開展對各類虛擬貨幣的整頓清理。
嚴監管之下,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比特幣集中交易平臺均宣告關閉,有關比特幣的大規模二級市場逐漸淡出市場視線,大部分 ICO 項目完成清退工作。然而,也有部分虛擬貨幣交易由“地上”轉入“地下”,繼續頂風作案。
數字貨幣資深研究員肖磊表示,目前來看,一些比特幣交易平臺確實還在運行,這就是監管的盲區。很多大平臺監管層直接可以接觸到,但更多的小平臺就會鉆監管的空子,難以有效監控。對此,監管當局有必要實施“一竿子插到底”的穿透式監管,并提高監管規范的法律效力層級,以維護投資者利益,防范金融風險。
隨著監管禁令升級,部分原本在境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還以掛摘牌、點對點等方式繼續在海外提供比特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場外交易”。這種方式不受監管,無法保障資金安全。為了讓資金順利“出海”,部分平臺還可能涉嫌虛構資金名目,存在法律風險。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表示,監管層應當深刻認識虛擬貨幣跨境、跨領域流動的特點,加強國際監管合作,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共同打擊虛擬貨幣跨國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