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消息在與財務分析師的對話中,英特爾首席執行官 Pat Gelsinger 分享了一些有關該公司對未來預期的展望和規劃,下面簡單編譯幾處有趣的細節。
英特爾要做大做強
從歷史上看,英特爾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產品,包括最好的 CPU,使用的是最領先的先進技術,之后英特爾會將其一些低成本和非核心產品外包給臺積電和聯電。
目前半導體行業的經濟狀況要求英特爾規模更大、更靈活。為此,它需要采用一種不同的商業模式,英特爾將之稱為IDM 2.0。這種策略要求英特爾自己生產大部分產品,并將部分產品外包給代工方,還要為第三方客戶代工芯片。
雖然部分用戶認為 x86 在性能和靈活性方面已經落后于 Arm,但現實卻也不盡然,畢竟還需要考慮軟件兼容性等問題,大多數客戶更愿意繼續使用 x86 CPU,數據中心也希望堅持使用 x86。
此外,英特爾還表示,即使是那些正在尋找全定制片上系統的客戶也更喜歡 x86,這也正是英特爾要提供的。
Gelsinger:未來我們會有很多“Zen 時刻”
架構可以說是一款成功產品最重要的因素。英特爾長期使用各種版本的 Skylake 微架構(于 2014 年推出),以至于其許多產品失去了吸引力,尤其是在發燒友領域。這讓 AMD 憑借基于 Zen 微架構的各種迭代的 Ryzen 處理器一路直追,這也打了英特爾一個措手不及,因為與上一代推土機/挖掘機相比,英特爾實在沒想到 Zen 會如此強。
一些分析師將 AMD 這種意外翻身的情況稱為“Zen 時刻”,英特爾 CEO 認為這種說法相當有趣。據稱,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 Zen 的威脅,雖然 Ice Lake/Sunny Cove 和 Tiger Lake/Willow Cove 都是不錯的 CPU,但 Alder Lake/Golden Cove 才是英特爾真正的突破。
“我們認為這是向前邁出的非常戲劇性的一步,遠遠超出了我們之前討論的任何內容。我們還有一些秘密武器沒有拿出來,可能會幾年內都沒有去談論這件事,但,你懂得,創新極客回來啦。”
IT之家了解到,12 代酷睿的性能核心(P-Core)宣稱比 11 代提升了 19%,效率核心(E-Core)可提供 Skylake 同等性能,但相對降低了 40% 的功耗。
此外,Gelsinger 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你用“Zen 時刻”來定義架構上的重大努力,那么 Alder Lake 的三個主要創新點都配得上這樣的形容詞。
Gelsinger:1/3 的 IFS 客戶需要 x86 SoC
英特爾 IDM 2.0 戰略的關鍵要素之一是該公司新成立的英特爾代工服務 (IFS) 小組,該小組將為第三方廠商代工芯片,包括基于 Arm 的 SoC、基于 RISC-V 的控制器、張量處理單元 (TPU) 或圖形處理器 (GPU) 等。
此外,英特爾還可以為其 IFS 產品添加“獨特的調料”:極具競爭力的通用型 x86 內核以及經過廣泛驗證的 IP 組合。據稱,今年早些時候,英特爾與 100 多個潛在的 IFS 客戶進行磋商。他們最近透露,其中大約 1/3 對基于 x86 的定制 SoC 很感興趣。
“在 100 多個客戶中,我想說他們中約有三分之一對我們生態系統的 x86ish 感興趣,”Gelsinger 說。
事實上,英特爾可能不僅為其 IFS 客戶提供 x86 內核和其他 IP,還允許他們定制 x86 內核并基于現成技術構建全定制解決方案。
標準代工生態
英特爾曾經憑借先進技術和產品領先于行業。一方面,英特爾得到了它所需要的利益,另一方面,這也迫使其他半導體公司調整他們的節點和工具的工藝,并遵循英特爾設定的標準。
但英特爾還是輸了,尤其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爭奪戰中 Atom SoC 遠不如基于 Arm 的 SoC。
據稱,蘋果最初計劃為iPhone采用 x86 芯片,但雙方未能就價格達成一致,因此初代 iPhone 采用了三星芯片。后來喬布斯想在iPad中使用 Atom 芯片,但托尼法德爾說服他使用 Arm SoC 更有意義。
隨著蘋果、高通等推出由臺積電和三星代工廠制造的 Arm SoC,英特爾愈發難過。而僅僅幾年之后,英特爾就沒有了市場。
相比之下,英特爾不得不將其首款主流和高端 14 nm CPU 推遲一年到 2015 年推出,再加上 AMD、Nvidia、Xilinx、Broadcom 和三星等公司都可以利用其代工生態系統而英特爾卻不能時,它發現自己開始處于不利地位。
為了利用生態系統并讓自己在代工行業中更具競爭力,英特爾需要成為代工生態的一部分。這包括部署其他半導體對比制造商使用的行業標準 EDA 工具和設備。因此英特爾提出了IDM 2.0 并開放代工。
關鍵詞: 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