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極材料成本決定鋰離子電池成本,推動降本增效技術發展。鋰離子電池工作核心是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嵌,正極材料作為鋰離子的來源成為提高電池性能的關鍵,而且正極材料成本在鋰離子電池各部件中占比最大,因此正極材料的成本決定著鋰離子電池的成本。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上游金屬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以及終端新能源汽車需求的增加,推動著降本增效技術的發展。目前,正極材料市場以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為主流,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磷酸錳鐵鋰、高鎳化三元材料、富鋰錳基材料等。
磷酸錳鐵鋰有望實現高電壓和低成本兼得。與磷酸鐵鋰相比,磷酸錳鐵鋰具備高電壓、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溫性能。二者理論容量均為170mAh/g,但磷酸鐵鋰電壓平臺只有3.4V,而磷酸錳鐵鋰可以達到4.1V,這使得LMFP的能量密度比LFP提高15%。在低溫性能方面,德方納米各類納米磷酸鐵鋰在-20℃下容量保持率約為67%,而磷酸錳鐵鋰可以保持在71%,在與質量占比15%的三元材料混合時保持率甚至可以達到74%。與三元材料相比,LMFP具備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環次數以及更穩定的結構。三元材料中含有稀有貴金屬金屬原材料鈷和鎳,價格昂貴,而LMFP中主要元素為錳和鐵,市場價格遠低于鈷和鎳,可以保持較低的成本。另外磷酸錳鐵鋰的循環壽命高達2000次,而三元材料僅在800次-2000次之間,差距較為明顯。從結構來看,具備橄欖石結構的LMFP相比層狀結構的三元材料更安全、更穩定。
磷酸錳鐵鋰缺點催化改性技術發展。LMFP導電性差、鋰離子擴散速率低、Jahn-Teller效應使錳析出導致循環壽命衰減、循環穩定性降低。這些缺點是制約LMFP投入市場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由此催化出一系列改性措施。納米化、包覆、摻雜及微觀形貌調控等措施單一或協同作用可以針對磷酸鐵錳鋰的缺點進行性能改良。
供需變動促進磷酸錳鐵鋰的發展。上游金屬原材料鈷和鎳資源稀缺,僅分別占全國有色金屬礦產的0.43%、0.01%,供給緊張,價格昂貴,導致三元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此時降本為關鍵。在保證材料電化學性能的基礎上,通過將LMFP與三元材料混用,在結合二者優勢的基礎上降低鈷和鎳的使用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終端客戶對于新能源汽車性能和價格的需求不斷攀升,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以及目前主流市場LFP和三元材料無法同時滿足低成本和高電壓,驅動著正極材料技術的提升,LMFP迎來發展機會。
磷酸錳鐵鋰產業化進程加快。國內正極材料和電池廠商近年來不斷布局LMFP相關新技術,專利數量逐年攀升。截至2022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已公告相關專利240項,其中比亞迪和國軒高科相關專利數量穩居前列。同時各廠商也開始布局LMFP的產能建設,正極材料廠商包括德方納米、當升科技、力泰鋰能等公司均已開始開發磷酸錳鐵鋰材料,電池廠商寧德時代也開始布局相關投資。
LMFP應用前景廣闊。LMFP的應用可以與單晶錳酸鋰混摻、與三元混用以及單獨使用。目前雅迪和星恒已開發出LMFP與單晶錳酸鋰混摻相關系列電池;通過與三元材料混用,其復合材料可以有效提升比容量、低溫性能以及循環壽命,并改善三元材料高成本和低穩定性的缺點,更好的發揮成本優勢;天能生產的磷酸錳鐵鋰18650電池已成功應用在小牛新款F0系列電動二輪車中,其低溫性能提升超25%,但LMFP單獨使用仍存在諸多技術難題,比如雙電壓平臺問題以及Jahn-Teller效應使錳析出等問題。如果成功攻克相比LFP可以提高15%的能量密度,相比三元材料也會更安全、成本更低。
投資建議:
隨著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幾乎達到上限,磷酸錳鐵鋰或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再加之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下游對成本和性能的雙需求等市場供需波動的影響,以及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補,磷酸錳鐵鋰作為磷酸鐵鋰的升級產品,應用前景豐富多樣,其未來市場空間非常廣闊。我們建議關注相關技術已實現突破并具備產能的正極材料企業以及有望率先應用的電池企業,推薦德方納米、當升科技、寧德時代、比亞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