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布宏觀經濟數據,2021年,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飽受沖擊背景下,中國制造一枝獨秀,世界工廠地位更加穩固,這凸顯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大韌性。
出口、投資拉動增長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313797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9.8%。多數行業兩位數增長,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兩年平均增速均達兩位數。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2021年整個工業增長令人滿意。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達到27.4%,扭轉了過去幾年制造業比重下降的勢頭,“這是非常重要的成就”。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認為,2021年,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4.8%,超過了疫情之前2019年同期的水平。制造業投資主要是民間投資,投資增長反映了市場主體信心的回升,同時也對沖了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回落,成為中國制造業增長的拉動力量。
此外,疫情之下全球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增加。2021年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出口比上年分別增長64.6%、40.3%、40.3%、39.9%。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中國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拉動了國內的制造業投資。
中國供應鏈優勢凸顯
中國制造的強勁增長,凸顯了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僅以汽車為例,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倍。這得益于中國率先推動汽車業復產復工、穩定上下游供應鏈的努力。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表示,疫情之下,全球物價上漲,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很多國家產業鏈和供應鏈萎縮,唯有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相當穩健。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去年中國組織全球供應鏈的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不僅為中國的就業和增長做出貢獻,更是滿足了全球市場爆發性的需求恢復,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PPI、CPI剪刀差有望縮小
增勢背景下,2021年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化工產品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推升企業成本,壓縮了企業利潤,并造成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2021年1月,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0.3%,到10月份,漲幅已達13.5%。與此同時,2021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上漲0.9%。
厲克奧博認為,2021年PPI、CPI的背離已突破歷史高點。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寬松政策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國內“一刀切”的環保政策執行減少了供給,造成原材料價格高企。同時,消費需求較弱,價格無法傳導至下游,導致二者背離。但預計2022年剪刀差將縮小。
2021年中國采取的保供穩價措施已取得成效,促使價格回歸理性。此外,官方已強調禁止環保“一刀切”政策,這將增加原材料的供給。
數據顯示,12月PPI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2.9%降至10.3%, CPI同比上漲1.5%,二者剪刀差進一步收斂,為經濟發展帶來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