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車展上,新舊造車勢力在“智能汽車”方面的交鋒愈發激烈。
記者調查發現,蔚來、威馬、智己、嵐圖、格羅夫、領跑等一眾惹人矚目的造車企業,均帶來了相關新能源車傍身,與新能源汽車綁定的智能汽車一詞,也已經成為當下車企布局的“頂流”趨勢。
與此同時,以家電為主的科技企業也以驚人的速度向新能源汽車靠近。
4月20日,海信在青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論壇現場,首次透露車路協同、智能座艙、整車熱管理汽車電子三大入局汽車產業舉措。
4月9日,小米生態鏈企業之一、專注于掃地機器人研發的北京石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169.SH,以下簡稱“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宣布親自下場造車。此前,包括創維、索尼、海爾等家電企業在內,也不同程度參與了智能汽車的研發制造。
上述車企及家電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汽車產業變革之際,其作為未來智能終端的趨勢已定,資本與圈外企業裹挾的跨界激情正在加速釋放,新舊勢力廝殺愈加白熱化,但復盤產業鏈規模與資金消耗,“交圈”汽車遠非確立轉型架構那么簡單。
破圈混戰
值得注意的是,家電企業跨界汽車的浪潮中,石頭科技曾“一石”激起千層浪。
根據公開報道,昌敬已經親自操盤,成立獨立的汽車公司,與理想汽車一樣,石頭汽車首款車選擇了增程技術路線,初步的產品定位是類似奔馳G系列的硬派越野車型。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9年4月,石頭科技成立的全資子公司啟迪科技,將作為石頭汽車的項目主體。
與此同時,有消息透露,圍繞石頭科技的造車項目早在2020年底已經啟動,天使輪估值達到2.4億美元,石頭科技的老股東高榕資本、北極光創投等機構已投資該項目,威馬汽車前CTO閆楓也已加入石頭科技的造車項目。
于石頭科技而言,作為去年2月在科創板上市的米生態鏈上的明星企業,其主營業務為掃拖機器人,目前市值近700億元人民幣,“造車”的話題一度讓其行走在資本界的風口浪尖。甚至其正在自研用于商業機器人的多線激光雷達技術,也被外界猜測未來或可應用于自動駕駛車。
不過,對于造車的相關設想,石頭科技方面卻一再劃清界限。“啟迪科技做的是我們清潔領域的業務,石頭科技也沒有參與汽車項目。”石頭科技證券事務部相關人員坦承,造車屬于昌敬的個人行為,石頭科技后續沒有向其投資的意向。
天眼查信息顯示,昌敬于2021年1月8日成立上海洛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洛軻智能),注冊資本1000萬元,作為控股人持有其69.8%的股權,該公司經營范圍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汽車零部件研發等智能汽車業務。
此外,昌敬還透過洛軻智能于2月20日,成立業務范圍同樣延伸至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上饒洛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持股比例48.86%,并在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值得一提的是,與昌敬一樣對汽車領域情有獨鐘的家電創始人還有創維集團的黃宏生。黃宏生曾于十幾年前“二次創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將獨立品牌開沃新能源汽車運營的風生水起。4月13日,創維集團透露,開沃新能源集團已經獲得創維集團的品牌授權,可以在開沃的天美新能源車上貼創維品牌。
4月20日下午,海信也披露加入跨界造車大軍,并在“2021青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論壇”現場,首次透露車路協同、智能座艙、整車熱管理汽車電子三大布局。
“汽車產業從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方面的轉型契機,讓很多包括家電內在的科技企業看到了開辟新賽道的機會。”家電產業分析師劉步塵表示,利用自身的智能優勢來介入汽車產業鏈,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操盤者的共識。
公開信息顯示,近段時間以來,宣布跨界造車的科技企業不勝枚舉,小米、滴滴、百度、騰訊,索尼以及以生態戰略車聯網等形式參與汽車部件研發的海爾、華為等等,智能汽車的火爆仿佛讓人想到了十年期智能手機異軍突起的年代。
資本拉力賽
根據中汽協最新數據,2021年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6萬輛和2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2.4倍。今年1~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3.3萬輛和5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2倍和2.8倍,銷量再創新高。
新能源車市場高增長的愿景,給了科技巨頭密集布局的勇氣,高歌猛進的資本則給玩家展示了汽車領域魔幻的“紙醉金迷”。
Choice數據顯示,上市之后,蔚來成為汽車行業首只10倍股。2020年,蔚來汽車股價從年初的4.02美元漲至年末的48.74美元,漲幅超10倍,市值凈增近700億美元;理想汽車股價也從起始價11.5美元漲至去年年末的28.83美元/股,漲幅逾2.5倍;小鵬汽車登陸紐交所后,股價從起始價15美元漲至去年年末的42.83美元/股,漲幅近3倍。
而前述石頭科技方面否認公司參與造車之后,股價卻隨之大跌逾9%。數據顯示,4月9日,石頭科技從開盤的1157元/股一路下滑至1057元/股收盤,跌幅9.27%。隨后,石頭科技股價一度低迷,直至4月15日收盤,仍停留至1004.5元/股的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的翻云覆雨并沒有改變當下新能源汽車的虧損困局。根據各家車企近期公布的年報數據,2020年全年,蔚來凈虧損為53.04億元,理想汽車去年凈虧損為1.52億元,小鵬汽車去年凈虧損27.32億元,盡管凈虧損均呈現收窄態勢,但離扭虧仍有一定距離。
開源證券直言,汽車行業在此前并不是一個很好賺錢的行業,重資產、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周期性強、技術不斷迭代,此前還有眾泰汽車、東風雷諾、漢諾汽車、華晨汽車、力帆汽車、華泰汽車、前途汽車、賽麟汽車等車企相繼破產重組。
“對于企業來說,資金實力的考驗是頭一位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介入造車就得考慮要虧得起,“科技企業前赴后繼跨界汽車行業,需要把原來圈子的資源與現在汽車行業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與品牌重塑,更需要有充足的經濟實力來應對整合過程中溝溝坎坎的問題。”
如今,車展上不論以吉利為主的傳統車企,還是蔚來、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在智能汽車方面的激戰正酣,家電、科技等企業如何完美介入,也是各界持續關注的問題。
顏景輝指出,在汽車智能化導向中,跨界的科技企業都有自身的強項,或是技術開發,或是營銷渠道,但很多都不在汽車生產制造上擁有優勢,所以在這個環節上,并不是僅僅有資金就可以。從考慮生產成本與經營風險來說,與造車新勢力一樣,和傳統車企進行合作,可能是未來跨界造車者更容易接受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