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快速顛覆生產生活體驗。而互聯網產業作為弄潮者,也成為職場人心儀的工作領域。“95后癡迷互聯網大廠的樣子,像極了60后崇拜國企”的梗則側面展現了互聯網產業走在前沿、引領就業風向的魅力。智聯招聘根據平臺大數據進行研究,發布《2021年互聯網產業求職指南》,為求職者提供參考。
技術崗位占兩成
互聯網產業引導了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這個以信息、知識、技術為主導要素的行業在人才需求結構上也呈現出了差異化,產品、技術、運營、設計、市場和銷售是互聯網產業的6大主要崗位。從招聘需求上來看,除本身流動性大的銷售崗位之外,技術研發實力作為這類企業的致勝資源,持續牽引企業追逐優秀的專業人才,同時,產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也帶動技術人才需求水漲船高,招聘需求規模占18.1%。
在技術的商業化過程中,產品、運營、市場等非技術角色的權重都在不斷增加。產品作為連接各崗位的“多面手”,在互聯網產品的市場、用戶、商業層面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也直接參與互聯網產業的每一場革新。
從求職競爭程度看,2020年,互聯網產業競爭最激烈的崗位為設計(競爭指數為32.3)和產品(31.6),其次是平均28.5人搶一職的技術。
大數據顯示,核心崗位中,軟件研發的招聘需求最高,占比達到41%。該崗位作為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技術基本盤,本身人才需求較大。而運維支持和測試工程師等崗位由于技術門檻較低,競爭激烈且平均招聘薪資相對不占優勢。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正在興起的人工智能崗位,人工智能可謂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技術,但當前的人才供給尚不完善,形成了競爭熱度低、招聘薪資高(19010元/月)的引才局勢。近年來,伴隨人工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疊加政策紅利,招聘規模預計還將擴張,進一步形成人才洼地。此外,競爭強度溫和、薪酬可觀的核心崗位還有軟件研發、產品經理、數據工程師、移動研發,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43.8%人才需求集中在一線城市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0年,一線城市對互聯網產品技術人才招聘需求更旺盛,占比43.8%,其次是新一線城市,占比33.1%。
具體來看招聘職位數最高的20個城市,北京占據近2成,深圳與上海各占10.5%和8.5%。廣州雖以4.8%緊隨其后,但與成都、杭州接近,僅差0.2個百分點。
北京所釋放的產品技術崗位數量雖然排在全國首位,但仍然不足求職需求的百分之一。在北京,2020年平均有122.4名求職者共同競爭一崗,其次是上海與深圳,激烈程度與其他城市拉開較大差距。這與它們以高薪形成的強大人才磁場不無關系,北京(16568元/月)、上海(15448元/月)、深圳(14348元/月)三座一線城市由于互聯網企業扎堆,在人才搶奪戰中也一直釋放誘人薪酬。此外,杭州為產品技術人才所提供的薪酬水平與一線城市比肩,達到14057元。
近年來,互聯網的洪流從一線城市漫向各地,以杭州、南京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互聯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并以政策紅利吸引大批互聯網企業扎根落戶,形成機會較多、競爭緩和且薪資可觀的人才發展沃土。與此同時,蘇州、武漢、成都也在加速崛起,以過萬元的薪酬躋身第一梯隊。若結合當地生活成本與活力程度,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正成為一線城市的有效替代,為產品技術人才擴充了選擇范圍。
不同等級城市對于產品技術崗位的招聘結構也有所不同。在一線到三線城市中,軟件研發崗位的招聘需求始終占比最高,其中二線城市達到44.3%,然而運維支持人才招聘需求規模隨城市等級降低而擴張,在四五線城市中均超過3成。
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中,數據工程師和人工智能的招聘需求也要更高于其他等級城市。一線、新一線城市持續升級產業結構,并且是創新產業與技術落地的聚集地,積極進行新興技術人才儲備。
在排除掉全國招聘需求前十的職位小類后,進一步看招聘需求TOP10城市對產品技術人才的需求情況可以發現,各地區的招聘需求偏好與其優勢產業布局相符。例如,招聘需求第一的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同時也是科學技術的重要輸出地,因此對算法工程師、軟件系統架構師、數據分析師等高端人才需求較旺。
此外,在西安、濟南、武漢,系統集成也成為特色招聘職業小類,這些城市所在地區由于傳統產業發達,在工業互聯網升級背景下對“智造”人才高度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