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步入下半場,未來的競爭除了網聯化、智能化,還有資本化。
近日,上海證監局網站披露,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威馬汽車”)正接受上市輔導,威馬汽車計劃于2021年初在科創板上市。如順利進行,威馬汽車將成為第一家科創板上市的新勢力車企,屆時,科創板將誕生新能源汽車第一股。而造車新勢力的其他3家均已經在美股上市。
上市關頭,10月份威馬汽車銷量創下年內新高,站上3000臺大關,同比增長46.1%,且前10月累計銷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總和。
“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小鵬、理想已在美股上市。他們同樣是營收在國內、消費在國內,但分享其成長盛宴的卻是以華爾街為代表的海外資本。新能源汽車不會走過去互聯網走過的老路,威馬汽車此番選擇科創板上市,會充分讓國內投資者分享新能源汽車行業成長的資本紅利。”11月11日,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何勇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科創板將迎新能源車第一股
完成D輪融資不久后,威馬汽車便開始沖擊科創板上市,這也側面證明了資本市場對其看好。
一直以來,科創板準入對象基本為國內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公開數據顯示,科創板自2019年7月22日開板后,到2020年7月21日,上市企業達133家。
截至目前,科創板暫未出現汽車制造領域相關企業,也沒有一家造車新勢力企業,此番威馬汽車若能順利登陸科創板,將成為科創板新能源車第一股。
“和蔚來、小鵬在上市后國資大幅參投不同,威馬是在上市前就完成了國資化,D輪領投方上海汽車屬于上海國資百分百控股,而且大部分投資人都屬于境內投資者。從股東需求來講,科創板上市會是更好的選擇。” 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何勇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
在外界看來,威馬汽車的科技屬性在造車新勢力領域已經凸顯。在5G車用化、V2G反向充電、自動駕駛商用化等領域,威馬汽車均有布局。
事實上,以威馬汽車為首的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在智能化與網聯化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并將繼續加大相關領域的投入,構建發展“護城河”。
“科創板估值整體高于主板,而且造車新勢力在海外被資本熱捧,熱度很可能傳導到國內科創板。作為頭部新勢力中唯一擬在科創板上市的智能新能源車企,威馬汽車具有稀缺性,可以參照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等半導體設備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后的情形。”對于威馬汽車上市后的估值邏輯,德邦證券汽車團隊分析師韓偉琪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家對創新型企業有了更寬松的上市條件,現在的證券市場對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給予更友好的態度,所以,威馬汽車在科創板上市,會對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起到示范作用。”
未來市場規模是目前5倍
政策利好不斷,為新能源車未來業績的高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這意味著,即使整體的汽車銷量不再增長,按照2019年2576.9萬輛的銷售規模計算,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00萬輛,是目前的5倍左右。
此前,國內發展如火如荼的互聯網行業,也曾釋放“5年增長5倍”的成長空間。但當時,國內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很多高速增長的互聯網頭部企業都將資本紅利拱手讓給了國際資本市場。上海易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副總監王永遠對《證券日報》記者評價稱:“智能新能源汽車的資本化道路不應再走互聯網發展的老路——運營在國內、消費在國內,上市卻在海外。中國的科創企業,理應讓中國民眾分享其成長紅利,這也是國內監管層創立科創板的初衷之一。”
即便國內資本看好新能源車發展,但新能源車行業內多家車企出現過召回等問題。“新興產業在探索發展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畢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才短短幾年,真正達到傳統的汽車級別需要時間,即便傳統汽車也有少數召回事件,需要給新事物包容度。”王永遠補充道。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是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未來,該行業在A股中一定會走出行業龍頭,讓國內投資者盡享資本紅利。
下半場競爭核心仍是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步入下半場,智能化、網聯化與電動化融合式發展成為下半場發展的主旋律。
新勢力頭部企業在智能化與網聯化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并將繼續加大相關領域的投入,構建發展“護城河”。電動化與智能化、網聯化融合式發展,是推動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實現汽車強國愿景的必由之路。
進入2020年,造車新勢力兩極分化特征愈加明顯。博郡、拜騰、賽麟等多家新造車企業陷入運營困境;而以蔚來、威馬、小鵬為代表的頭部陣營則實現穩定的量產與交付。
“威馬、蔚來、小鵬這幾家新勢力車企今年先后完成國資化,在流動性上沒有明顯的長板或短板。前期的資金優勢可以幫助車企拿到市場最初的紅利,但下半場的核心要回到產品本身,車企需要用更優質的車型和性價比來俘獲消費者信心,提高市場份額。”何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