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消息,盡管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特斯拉吸引了公眾對電動車的關注,但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已出現了多家大型電動車制造商。今年9月,中國電動車和其他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創出新高。特斯拉去年在上海投建了一家制造廠,并計劃向歐洲銷售中國制造的電動車。
為這一切提供動力的是電池。據投行瑞銀稱,其中兩家中國公司--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瑞銀確定的六大電池制造商全部來自亞洲。瑞銀分析師周三在研報中指出:“未來五年,我們預計電動車供應鏈上的中國企業將大舉進入海外市場。我們相信中國的材料成本低于海外市場。如果這種優勢能夠持續下去,中國廠商的成本優勢會凸顯出來。”
研究人員預計,得益于歐洲電動車的“夸張的”增長,寧德時代在中國以外市場的份額將從2019年的2%增加到2025年的14%。
電動車曾經是以石油為中心的全球能源市場的一個邊緣項目,但現如今它已成為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和網約車在內的潛在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1992年普利策獎獲獎著作《石油大博弈》(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的作者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在9月出版的新書《新地圖:能源、氣候和國家沖突》中闡述了電動車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使其在全球電動車市場處于領先,”如今擔任IHS Markit副主席的耶金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顯然,電動車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不僅是因為石油需求,不僅是因為污染,還有競爭力。”
根據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9月29日發布的報告,在美國汽車產業當前有1000萬個就業崗位,占全美國內生產總值的近3.5%。而在2018年,中國汽車產業已占國內就業崗位的約六分之一,以及零售額的大約10%。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能源安全組織Securing America's Future Energy(SAFE)在上月發布了題為《全球運輸制高點》(The Command Hights of Global Transport)的報告。該報告稱,在全球142家正在建設的鋰離子電池大型工廠中,中國有107家,而美國有9家,這只是中國在電動車發展方面取得進展的一個跡象。
“幾乎所有的主要汽車制造商都在認真對待交通電氣化,他們在技術上投入巨資,”該報告稱。“在整個行業中,汽車制造商將在未來5到10年內投資3000億美元用于電動車的開發和生產。顯而易見的是,近一半的投資支出將發生在中國--這是一個行業認為需求會在哪里的指標。”
中國向電動車的推進始于十多年前,由奧迪前工程師萬鋼帶頭。盡管超過人民幣300億元(約合45.4億美元)的補貼吸引了許多毫無價值的初創企業,但仍有少數存活下來。蔚來汽車于2018年在紐約上市,此后上漲逾340%。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今年在美國上市,上市后它們的股價分別上漲了65%和35%。
在深交所上市的寧德時代今年股價上漲逾110%。“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資的比亞迪在發布了最新的電池技術后,在香港掛牌的股票飆升逾250%。
國際清潔運輸理事會中國新能源政策高級研究員何輝(He Hui)表示,通過與礦業和其他行業參與者的交易,中國至少在未來五年內獲得了用于電池生產的礦產和關鍵材料。她指出,迄今為止,電動車行業制造商之間的跨境合作相對較多,該行業未來的發展將更多地依賴于制造足夠便宜的電池,以便消費者愿意轉向電動車。
分析師們普遍預計,大約四年后,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的成本將與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相當。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在中國和歐洲銷售的汽車中,超過三分之一至近一半將是電池驅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美國的預期市場份額遠低于中國和歐洲,但將達到約為17%至36%,高于目前的3%。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