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雇傭關系趨勢報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業形態》顯示,復工復產以來,1/4企業采用了共享員工,超半數企業招聘兼職、臨時性員工,企業招聘靈活就業人數同比增超七成。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就業形態和雇傭關系正在經歷深刻轉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服務的廣泛應用催生了各種新型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以靈活就業為主的新就業形態成為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新引擎,有效對沖了疫情導致的就業崗位不足。
超半數企業招聘兼職、臨時性員工
受疫情阻礙,不少企業員工返崗復工受阻。調查顯示,超半數企業存在用工短缺、關鍵性崗位人員缺失問題。
面對人手緊缺的燃眉之困,招聘全職員工已不是企業的唯一選擇。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3.2%的企業選擇招聘兼職、臨時性員工,25.3%的企業借用其他企業的員工,另有少數企業運用AI技術實現人力成本替代。
圖片來源:《2020雇傭關系趨勢報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業形態》
當復工復產的不確定性撞上用工缺口的矛盾,“共享員工”模式大行其道。盒馬鮮生、京東、聯想集團等企業都分別采用此項模式。商務部也下發通知,鼓勵企業間通過共享員工保就業穩流通。
企業招聘靈活就業人數同比增超七成
用工成本低、政策補貼好,靈活用工形式在企業端的認可度也大幅提升。多重因素疊加下,智聯招聘平臺的大數據顯示,靈活就業的總體招聘人數同比增長76.4%,而傳統就業的招聘人數同比下降13.8%。
圖片來源:《2020雇傭關系趨勢報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業形態》
企業在雇傭靈活就業人員時更看重什么呢?報告給出了答案:“技能能力“以70.9%的高比例位居企業看重因素的榜首,其次為工作質量因素、工作態度因素。
同時,近6成的受訪者表示,靈活就業工作與自身技能較為契合,可以順利完成工作。職場人利用靈活用工憑“本事”干活,即依托技能尋找到對應的“任務”。
二者互為印證,可見在招聘環節,崗位已不再是人才活動的條框,企業通過技能標簽靶向雇傭人才。
直播平臺以3倍增速領跑靈活就業
伴隨著靈活用工隊伍的壯大,靈活用工的形式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形成以勞務派遣公司為主,以雇傭線下兼職、臨時性工作人員,通過互聯網平臺社會化用工等方式為輔的用工形態。
在多種新型靈活就業的形式中,共享經濟、直播經濟、數字經濟的表現尤為亮眼。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二季度,“直播平臺”以347.8%的增速強勢領跑靈活就業招聘需求,知識服務、自媒體、生活配送分別增長75.6%、65.1%、35.4%,是人才招聘市場中珍貴的“晴朗”板塊。
圖片來源:《2020雇傭關系趨勢報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業形態》
中國勞動和社會科學保障研究院研究表明,我國總體上有1億人從事靈活性的就業,其中有7800萬人是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
報告指出,在新就業形態下,員工對企業的從屬關系依舊在經濟層面存在。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工作的兼職性質導致平臺員工在組織層面上并不屬于平臺企業,“公司+員工”的雇傭模式正在向“平臺+個人”演變。(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