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重創了全球經濟,但是它也催化了各國對數字化、信息化的關注與投入,加速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曾宇表示,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在此次疫情中,數字經濟在保障消費和就業、推動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出了強大的增長潛力。
促消費減緩疫情沖擊
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如何促消費成為了各國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數字經濟則成為了重要推手。
在國新辦舉行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表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增加值達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6.2%,對GDP增長貢獻率達67.7%,產業數字化增加值占整個數字經濟的比重也高達80.2%,從而推動了我國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有關負責人沈竹林認為,數字經濟時刻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沈竹林介紹,1至8月份,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近1/4。部分互聯網平臺企業上半年實現業務收入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13.6%。“這也說明,我國數字經濟在激發消費潛力、培育壯大市場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
第3屆廈門國際智慧零售產業博覽會上,參展商展示的智慧櫥窗
從今年數字經濟促進銷費的具體情形來看,一季度由于春節假期與疫情防控期疊加,“宅”經濟興起,數字經濟消費需求激增,線上文娛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線上預訂類消費平臺面臨短暫的消費空窗期,電商平臺為化解疫情對消費的沖擊提供了緩沖空間,線上協同辦公、遠程診療、網絡教育等成為傳統線下模式的重要保障手段。在國內疫情慢慢消退后,隨著線下生活和工作的正常開展,經歷疫情磨礪的電商、出行等各環節協同和響應能力提升,線上協同辦公、遠程診療、網絡教育模式更為成熟、資源不斷累積,成為傳統線下模式的重要補充力量。同時消費者數字經濟消費習慣經歷了疫情期間的鞏固,利好未來發展。
保就業打開“新天地”
保就業是穩經濟的關鍵。十八大以來,就業被列為民生建設的首要任務,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從2018年開始,國家就提出要做好“六穩”工作,必須把穩就業放在首位,并提到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
網上面試
在創造靈活就業、催生新職業上,互聯網平臺的表現可圈可點。據了解,在今年防疫期間支付寶上新增了25萬小程序,帶動75萬個小程序開發和運營崗位。而求職類小程序,更是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就地就業的崗位。有164萬人通過支付寶實現靈活就業,其中90%為疫情中受損最嚴重的服務業崗位,此外也不乏人工智能訓練師、網約配送員等新職業。隨著無接觸服務需求增加,支付寶數字生活平臺通過餓了么招募逾14.2萬名騎手。餓了么還針對貧困縣定向招募2萬名騎手,并提供了面點師、送餐員等約10萬個服務業新崗位。
當然,數字經濟對于就業的貢獻不僅僅局限于今年疫情的“非常時期”。今年7月28日,中國信通院與數字中國產業發展聯盟等聯合發布《中國數字經濟就業發展研究報告》。通過選取數字經濟就業關鍵詞,對國內數十家主流招聘平臺進行檢索,共收集獲取數字經濟招聘信息超過168萬條,招聘人次近5200萬,顯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崗位招聘人數眾多,就業需求旺盛。
分析認為,眼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使得數字經濟就業關注度持續上升,就業吸納能力持續增加。而且數字經濟就業的低、中、高學歷崗位分布均衡,能夠吸納廣泛就業群體,像下崗職工、殘疾人、退役軍人等群體也可以投入其中。當然,行業就業薪資水平較高,對人才也有較大吸引力。
在5G、人工智能的賦能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明顯加速,產業互聯網將生產需求從消費場景直接接入到生產車間,消費互聯網將個性化消費需求和服務提供商直接對接。在這種情況下,數字經濟,尤其是數字經濟+服務業成為促就業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派生出大量新職業需求,創造出一大批新增就業。中國信通院政經所副所長何偉認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動力足、潛力大、空間廣,未來有望吸納更廣泛的就業群體。
經濟新引擎作用凸顯
促銷費、保就業,穩增長……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作用凸顯。
從數據來看,與2005年相比,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了12.7倍,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6%,而同期GDP增長了4.3倍,年復合增長率為12.6%,數字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一二三次產業。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程度也不斷提升,2014年到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2019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顯著高于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今年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公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亮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舉措,其中包括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數字化治理等,按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進鍵”,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數字技術的突破性使得數據日益成為產業發展核心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升級將更多表現為數據要素投入帶來的邊際效率改善。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從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到銷售服務全流程數字化,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供需精準對接,將為轉型升級開辟新路徑。
此外,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明確了未來三大需求的發力點,“新基建”被認為是投資驅動的主要抓手,其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板塊位列其中。從長遠來看,“新基建”助力經濟轉型,為產業數字化升級提供基礎。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內涵更豐富,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征,又符合未來產業升級需要,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基建”就是打基礎,基礎打好了,我國的數字經濟又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