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以說是工業互聯網的“大年”。年初,在新基建政策加持下,工業互聯網引發了廣泛討論。與此同時,伴隨疫情引起的“開工難”問題,工業互聯網又迎合了人們對“線上化、無人化、智能化”的新型生產制造模式的需求。
工業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成共識,資本市場也正在加速該領域的布局。今年,工業互聯網領域大額融資不斷。海爾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連續完成2輪融資,融資總金額過10億元人民幣,TCL旗下的格創東智以及雪浪數制、上海慧程、云工廠等企業也相繼完成過億元融資。
新基建光環下,年初開始,工業互聯網領域被認為是今年可能的創投熱點。那真實情況如何?以及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更受資本青睞?為了探究投資事件背后的潛在規律,我們以近幾年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融資案例為基礎,分析了該領域投融資方面的特點。以下案例統計均以鯨準洞見數據庫為主要來源。
一、行業剛剛起步,融資輪次普遍集中在種子輪、A輪, B、C輪案例近兩年才開始出現
2012年,“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此后,新成立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數量穩步上升,并在2017年到達頂峰,2015年-2018年每年新成立公司數量均超過20家。事實上,目前市場上較活躍的工業互聯網公司,比如雪浪數制、上海慧程、格創東智、蘑菇物聯、錙云科技等均成立于2015-2018年。
從融資金額來看,現階段,企業的融資金額主要聚集在少于500萬元和1000-5000萬元兩個金額區間上,這也符合工業互聯網企業的融資輪次分布。我們篩選了74家有可追溯融資路徑的公司,統計發現目前工業互聯網企業的融資輪次仍停留在種子輪或者A輪,處在種子輪和A輪的公司占比達到70%。
不過,與2017年之前相比,近幾年B、C輪融資案例也在顯著增加。
二、近兩年融資案例數量和總金額均暴漲,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組裝等細分領域最受追捧
為了更清晰的了解目前獲得融資的工業互聯網企業特點,我們以36氪所覆蓋到的2017-2020年共52個融資案例為標本,研究了其公司模式、下游行業以及投資機構的特點。
我們發現,從2017年到2020年至今,融資案例數量和融資總金額都有了高速增長。與2017年的4個融資案例相比,2020年至今已經出現了24個融資案例,融資總金額達到23.6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增長了65倍。
按照融資金額大小分類,通用型平臺所獲資金占比達到64%,只有36%的資金流入了非通用平臺、解決方案及細分應用。
工業互聯網不能算是一個行業,它更是一種概念。該概念下的企業在下游市場、商業模式等各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其投資案例也無法使用通用的行業投資邏輯來概括。
繼續追蹤這36%的資金去向,發現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組裝這三個細分領域相較于其他領域,吸引了更多資金。
也要特別說明,不少工業互聯網企業橫跨多個領域,比如一些公司同時針對能源電力、鋼鐵化工等流程型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半導體也常常與液晶面板、電子通信等領域同時出現。這里是根據公司的主線業務,以主要的細分行業為基礎進行的大致分類。
細分領域的投融資比重受該領域大額融資影響大。我們統計了2020年行業內過億元人民幣融資案例,共有8起,分別是:
對比發現,通用型平臺仍是大額融資聚集地,其他細分領域的過億元融資成為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組裝領域融資額占比高的主要推動因素。
與此同時,除了大額融資案例,也有數家企業在近期連續完成2輪、3輪融資。我們52家樣本案例共對應著35家工業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中31%都獲得過2輪或2輪以上融資。
三、不少投資機構在該賽道頻頻出手,國有及產業背景基金表現活躍
投資機構方面,也有不少機構連續在工業互聯網賽道下注,投資案例數在2次或以上。統計如下:
投資案例在2次及以上的投資機構統計
此外,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組成部分,其產業意義不言而喻,國有及產業背景基金也是融資事件中的常客。我們統計發現,在52個案例總計36.3億的總融資額下,國有及產業背景參與案例的融資金額達到22億,占比61%。
之前,工業互聯網企業常常因為模式重、可復制性差以及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原因被資本市場詬病。然而,也正是因為模式重、定制化程度高,企業更易于在細分領域構筑競爭優勢。從市場規模、客戶的付費意愿和付費能力上看,工業領域也具備培養“獨角獸”企業的土壤。在整個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契機下,國內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有望迎來新一波增長,相應的,資本市場也不會缺席。從目前普遍存在的“種子輪”、“A輪”到未來的“B、C輪”,甚至是公開上市,工業互聯網領域在資本市場還存在著巨大的上升空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