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設施部署復雜、電池笨重且續航里程短是限制電動汽車普及的重要因素。近期,一家總部位于以色列的初創公司另辟蹊徑,針對電動汽車行駛受電池限制的問題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鋪設能進行無線充電的智能道路,讓帶有少量電池的汽車在這種道路上邊充電邊行駛。
這家名為伊萊克特瑞昂無線(ElectReon Wireless)的公司已在瑞典首個試驗性項目,對一輛重達40噸的試驗卡車進行全程無線充電。
伊萊克特瑞昂無線的業務開發副總裁Noam Ila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該公司在瑞典的首條智能道路部署進展良好。他們從2020年2月開始部署,將在年內完成,并繼續測試該輛卡車和一輛公共汽車。到2020年年底,公司將在瑞典完成1.6公里的測試。
每公里造價100萬美元,計劃引入太陽能發電
伊萊克特瑞昂無線的智能道路系統將眾多銅質線圈延道路方向水平埋放在瀝青路面下方8厘米處,線圈將電能以無線方式傳輸給車輛下方的能量接收器,為車輛電池充電提供所需的動力,線圈與控制管理單元相連接。
Noam Ilan介紹,智能道路每公里的建造成本低于100萬美元,每公里的建設時間約為1-2晚。“由于無線充電道路可以為車隊運營商節省大量的電池成本,并提高運營效率,因此該系統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
他表示,該無線充電道路性能可靠,地下的線圈堅固耐用,可以使用多年,整個系統由管理軟件進行安全管理。若要在該智能道路上實現車輛充電功能,需在車輛下方安裝能量接收器。他還表示,智能充電道路系統也利于自動駕駛車輛的行駛。
目前,伊萊克特瑞昂無線已將太陽能納入該智能道路計劃中。Noam Ilan透露,正計劃在瑞典進行太陽能測試。他認為,使用太陽能最終會降低該智能道路系統的成本,因為太陽能價格低廉,并且可以節省線圈的使用。“太陽能是我們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需要存儲或安裝很長的輸電線就能為車輛供能。”
Noam Ilan稱,伊萊克特瑞昂無線公司在瑞典開展的古特蘭智能道路項目的成功首次證實了該智能道路系統為行駛中卡車充電的能力。下階段,他們將在瑞典開展長約30公里的、規模更大的半商業性試驗。
2020年6月份,公司籌集了5000萬美元的資金。據悉,他們下一步還將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政府和丹(Dan)公共汽車公司合作,在特拉維夫大學與火車站之間修建長約1公里的汽車無線充電道路。Noam Ilan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在特拉維夫市的試驗項目是為了掌握無線充電技術的效率和性能,證明該公司的確可以為公交汽車提供完整的、無需任何其他類型充電的解決方案。
“我們正在努力開發歐洲和北美的新市場和項目,未來還將進入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Noam Ilan對澎湃新聞表示。
多國展開無線充電道路探索,鮮見落地案例
伊萊克特瑞昂無線公司的智能道路系統并非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領域的首次探索。在全球其他地區,已有多個無線充電道路項目的嘗試,但鮮少有落地案例。
2012年,南方電網廣西電力科學院開展了“面向智能電網的無線電能傳輸關鍵技術”項目研究,開始探索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2016年初,項目驗收完成,科研團隊研制出駐停式無線充電裝置,成功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電動汽車無線供電小型試驗車道。2018年,“電動汽車無線電能傳輸”寫入廣西南寧市五象新區規劃。
2018年8月3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重點科技項目“電動汽車路段移動式無線充電系統關鍵技術及設備研制”暨“電動汽車移動式無線充電實驗路段”順利通過驗收。該實驗路段長度181米,移動式無線充電功率20千瓦,轉化率達80%,汽車行駛速度可超過60公里每小時。
同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開發了一套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可通過電場傳輸電能,為汽車等大型設備供電。
但截至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無線充電智能道路投入應用。
據《人民日報》報道,世界上首套無線充電公交系統2013年在韓國慶尚北道龜尾市投入使用,行駛線路為24千米。在整條行駛線路中,被改造為無線充電道路的長度為144米。公交車在鋪有電纜的道路區域行駛時,路面下鋪裝的電纜會形成電磁場,與公交車設備中的線圈相互作用,產生20千赫、100千瓦的電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