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一季度過后,全國已經開始全面加快復工復產,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環境產業將迎來怎樣的新局面?
5月19日上午,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今年環保“十三五”規劃、“水十條”、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要在今年交成績單,圍繞相關目標,垃圾焚燒、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領域將會提速補短板,因此當前環保產業基本面持續向暖。
另外,疫情期間,環境企業在環衛、醫療垃圾、供水排水等方面特別是醫療廢水處置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市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醫廢市場被觸發,迎新一輪高增長。
產業基本面持續向暖,固廢企業奔涌向前
“大家都在復工復產,但環保企業特別是運維企業在疫情期間一直都沒有停過產。”趙笠鈞說。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與醫療衛生同屬基本公共服務的市政環境,包括供水、污水、環衛、垃圾特別是醫療廢物等,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始終堅守在崗位上無間歇地保障生活生產供水安全、污水達標排放、垃圾日產日清、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盡全力切斷污水、垃圾、醫療廢物等病毒的傳播途徑,有效遏制病毒蔓延。
趙笠鈞介紹說,盡管疫情期間環保企業也面臨著環保輔料短缺、物流運輸不暢,環境企業保生產、保運營壓力加大等前所未有的困難,但隨著疫情影響的緩解,環保產業基本面正持續向暖,產業的內生動力也在持續好轉。
近期,商會對百余家環境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總體而言,2019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于2018年。營收方面,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凈利方面,2019年近七成企業歸母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
其中,增速在30%以上的企業達37家,占比約35%,增幅高于50%的企業有28家,12 家企業盈利翻番。
年報統計顯示,過去兩年中受馳援的頭部民企大部分回血現象明顯,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改善。與此同時,“后浪”爆發出了驚人的成長力,特別是固廢企業,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產業基本面依然持續向好。
市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旦出現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都與環境密不可分。”趙笠鈞說,“這場疫情,讓政府管理部門和公眾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污染防治是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安全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障供水的安全、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收集收運以及醫療廢物的專業處置等,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工作,關乎社會和公眾的整體利益。”
據趙笠鈞介紹,疫情期間,醫廢市場被觸發,迎新一輪高增長。
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9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19.3 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1216.5噸/天,增長近 1/4。其中,湖北省能力從疫情前的180.0噸/天提高到658.4噸/天,武漢市能力從疫情前的50.0噸/天提高到280.1噸/天。
疫情之后,按照十部門出臺的《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新修訂的《固廢法》要求,醫廢處理市場還將迎來一波平滑增長,帶動產業查缺補漏和整合提升。
趙笠鈞說,2017 年底以來,受宏觀政策影響,產業整體融資狀況惡化。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經營困境,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同時,國資大舉進入,也在為產業注入資本、資源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新能量。綜合來看,產業將逐步與時代發展并軌,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趙笠鈞表示,經過兩年多的調整與進化,環境企業在這一輪滌蕩中,抗風險能力有所提升,在下一輪企業發展中,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將成為核心要素,由此帶來的內生動力逐漸釋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