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今年前兩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逾38%,但部分連續生產行業以及民生保障行業利潤逆勢大漲。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進程加快,疫情造成的短期沖擊將逐步緩解,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8.3%。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張衛華在解讀時表示:“今年以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形成嚴重沖擊,工業企業利潤明顯下降。”
他分析稱,為有效防控疫情蔓延,今年全國春節假期延長3天,20多個地區推遲10天開工復產,企業正常生產時間普遍大幅壓縮,同時2月份復工復產企業受各種因素制約,生產水平尚未恢復正常,導致企業生產銷售均出現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下降13.5%;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7%。
中信證券首席學家諸建芳對記者表示,除了復工復產進度明顯放緩導致企業生產和銷售受阻之外,油價大幅下跌也帶動工業品價格下降,進一步擠壓了上游企業的利潤空間。
從行業表現來看,絕大多數行業利潤下降,但部分連續生產行業以及民生保障行業利潤仍然保持增長態勢。
據統計局數據,1-2月份,煙草、有色、油氣開采、農副食品加工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1.5%、28.3%、23.7%和2.2%。此外,醫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0.9%,降幅明顯小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
2月下旬以來,全國復工復產已經有明顯加速趨勢。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數據,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提高較快,除湖北等個別省份外,全國其他省(區、市)復工率均已超過90%,其中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廣西、重慶等地已接近100%。
相關高頻監測數據也反映了工業生產回暖。近日,六大發電集團日均發電耗煤數據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國高爐開工率亦恢復至節前正常水平。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鄭穎認為,在政策邊際寬松且基建發力的背景下,國內需求有望放大,未來工業企業利潤大概率觸底回升。不過,仍需警惕海外疫情加劇影響外部需求,加大出口下行壓力,從而透過產業鏈對部分國內企業的生產帶來負面影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