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以來,雙向資金不斷加快流動。據本報記者統計,過去四年來滬港通和深港通合計有近15萬億元交易額,僅2018年全年北向、南向成交資金規模便達到7.5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66%,其中包含的北向資金與南向資金成交規模分別達4.7萬億元與2.8萬億元,均經歷了明顯增長。今年以來,滬深港通北向、南向資金流通規模已達5.5萬億元,同樣超過去年同期規模。
“總體而言,滬深港通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兩地投資者的投資渠道,通過引入更多流動性,一方面能提升兩地證券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為兩地實體經濟注入更多融通資金。”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投資額度已不構成對兩地市場的實質性限制,兩地投資者可以在競爭和合作較為充分的互聯互通市場中進行投資交易。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毋庸置疑,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不僅加強了滬港、深港兩地資本市場聯系,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個實質性步伐。另外,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得到全球投資者更加關注的同時,也能促進A股市場各方面制度改革,還可以充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催化劑”。
滬港通和深港通相對于QFII和RQFII在投資者準入資格、投資范圍、資金來源地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是境外資本進入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補充。陶金表示,從A股境外投資者身份來看,QFII主要是長期機構投資者,而參與滬股通與深股通的境外投資者既有機構,也有散戶,更有國際游資,較難識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通道的外資在進入A股市場后,所產生的市場信號是不同的。經由滬深港通渠道的“北向資金”規模及變化,能反映出普通國際資本的動向,而經由QFII進入A股市場的資金規模及變化,更能代表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市場信號。
此外,從持股行業分布情況來看,東北證券戰略策劃部分析師楊豐強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向資金主要布局在食品飲料、家用電器、非銀金融、銀行等行業,對白馬股的偏好十分明顯,而南向資金更傾向于投資銀行和地產等行業。
針對跨境監管合作,郭曉蓓表示,滬深港通在吸引境外資金的同時,也為跨境市場監管帶來了考驗。為進一步防控跨境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護內地、香港和全球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滬港通北向看穿機制于2018年9月26日正式上線,并啟動基于投資者識別碼的北向交易申報前端控制功能,對不符合要求的交易申報進行拒單。
郭曉蓓認為,北向看穿機制的建立,有助于上交所充分發揮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完善跨境監管合作機制,打擊跨境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維護A股市場穩定運行,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