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發布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一些工作的父母輩工作在操勞,超時工作率為40%以上,在制造業上班超時工作比例為60%左右。但是作為子女輩的大學生學習時間在大幅下降,從學習釋放出來的時間,一部分被用來睡覺,更大部分被用于休閑娛樂,尤其是打游戲、體育鍛煉和課外閱讀。
2018年1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大學中國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大學生學習時間在大幅下降,從學習釋放出來的時間,一部分被用來睡覺,更大部分被用于休閑娛樂,尤其是打游戲、體育鍛煉和課外閱讀。
但是父母輩也在辛苦操勞。
比如上述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工資勞動者超時工作(凈工作時間大于8小時)相當普遍,超時工作率高達42.2%。
其中,非正規部門、低收入者、低學歷者、制造業從業者、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的超時工作尤為嚴重。制造業從業者超時工作率為58.8%,職業為生產制造及相關人員超時工作比例為57.8%。與14個主要國家相比,2017年我國有酬勞動時長排名第一,比排名最后的意大利高出125%。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居民就業比較充分,同時也表明我們居民的勞動強度高、生活壓力大。
同時為了家庭,父母輩無酬工作時間增加。女性更為突出。從2008到2017年,我國女性、男性的總勞動時間比由1.10下降到1.05,其中有酬勞動時間比由0.73下降到0.69,無酬勞動時間比由2.60上升到3.15.2017年我國女性和男性的無酬勞動時長比例接近3:1。雖然勞動分工的性別差異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縮小,但總體上,與男性相比,女性一天的時間分配仍呈現“有酬勞動時間短、無酬勞動時間長”“總勞動時間長、休閑社交時間短”的特點。
上述報告指出,最近幾年大學生學習時間大幅下降,可適當提高學業要求,提升學生質量。與高中生相比,大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減少了3.60小時,降幅高達37%。報告建議,針對大學生,提高其學業要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適當“增負”,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