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自動駕駛之城越來越多了。據新華網報道,長沙市政府近日開放了一段約7.8公里長的線路用于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并發放首批道路測試號牌。目前,頒發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國內城市已達9座,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長春、無錫、平潭(福建)和長沙。而加入自動駕駛之城爭奪的則達20城之多。在汽車智能化帶來的機遇下,一場自動駕駛產業化的爭奪戰正在中國各城市之間打響。
自動駕駛之城風起云涌
自2017年年底北京率先發文宣布放開自動駕駛汽車路測以來,先后已有上海、重慶、深圳、長春、平潭、肇慶等多個城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并發放地方首批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如今,這個數量仍在不斷增多。
近日,長沙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放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并公布了首期開放道路測試路段。據了解,這次發放號牌涵蓋智能駕駛公交車、乘用車、環衛作業車、自動駕駛重卡4類,是迄今全國發放牌照種類最多的一次。
此前,上海、北京先后召開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其間,上海頒發了首張自動駕駛卡車道路測試牌照,北京發布《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白皮書(2018年)》,宣布2019年北京市將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延崇高速和服務區域開展自動駕駛。
在自動駕駛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自動駕駛會議及賽事、企業資金扶持等層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長春、杭州、長沙、保定、平潭、天津、無錫、武漢、唐山、蘇州、嘉善、安慶、蕪湖、中山、常州等二十座城市,正在打響一場自動駕駛產業化的爭奪戰。
爭奪為何如此激烈?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重要的落地場景,自動駕駛已然成為汽車產業變革的主流方向。在日前舉行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專題論壇上,賽迪顧問總裁孫會峰預測,自動駕駛有望在2025年實現大規模商用,并成為出行服務公司實現盈利的救命稻草。自動駕駛的大規模商用,將為未來交通模式重構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上相關產業鏈,自動駕駛產業規模巨大。《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白皮書(2018年)》顯示,到2022年,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及關聯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
正如同汽車替代馬車一樣,自動駕駛汽車替代傳統汽車也將全面改變城市的交通面貌,帶來極大社會效益。首先便是將降低車禍。世衛組織2017年稱,全球每年約有125萬人死于車禍。降低車禍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自動駕駛被寄寓厚望。
其次,自動駕駛汽車將提高汽車的使用率,以更低的汽車保有量滿足現有出行需求。當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后,共享出行將成為城市交通的主要模式。屆時,汽車保有量將進一步下降,單位交通成本將大幅下降。此外,自動駕駛還將減少交通擁堵,降低停車場需求(城市面積中的15%用于停車場),減少能源消耗(碳排放20%來自交通),拓展殘疾人和老年人的活動范圍,釋放人們的駕駛時間(全球人民私家車駕駛時間是3750億小時每年),增添車內信息娛樂需求等。
推動城市信息資源共享
自動駕駛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日前表示,智慧交通發展要謹防一窩蜂投入后的社會經濟問題。同時,信息資源共享困難、開發利用不足是長期制約我國發展的基礎問題,必須要采取切實措施,打破信息壁壘,消除信息孤島,推動信息資源共享開放,政府在這方面尤其要積極率先主動作為。
我國在傳統汽車產業方面,一直落后于歐美甚至日韓國家。自動駕駛被認為是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一個契機點。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自動駕駛目前的發展有點“激進”。
眼下,在自動駕駛企業相互競爭的同時,一場城市之間的自動駕駛競賽也愈演愈烈。各地政府的政策競賽、測試園區競賽、會議競賽乃至資金競賽全面展開。
專家表示,在這場城市間的自動駕駛產業升級戰中,把產業攤子鋪開、追求聲量與數量的第一階段競賽已經快要結束。政府各項措施聯動,把自動駕駛車輛真正合規化、大規模送上道路測試,才是衡量一個城市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水平的關鍵。而各地政府之間也需要互相配合,協同發展,以分工合作來減少浪費,共謀升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