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盛傳深圳有關方面將動用百億級專項資金入市紓困。實際上在此之前,包括深圳投控、遠致投資等在內的深圳市屬國資平臺已先后宣布擬入股科陸電子、怡亞通、夢網集團、英唐智控等A股公司,而從全市場范圍來看,已有不下20家公司陸續獲得央企或地方國資入股乃至控股。
應該說,利用優勢資本進場緩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債務危機等困境,已經成為各級國資平臺的共識。在力度方面,深圳國資可能已經走到了全國前列,在機制靈活性及籌資便捷性方面,深圳表現出了作為高度市場化城市的優勢。
總體來看,應對深圳國資入市行為持理解態度。目前A股公司整體平穩,尤其是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低、負債率亦較低的上市公司。盡管一些公司迫于大勢壓力,存在估值進一步下調的可能性,但并不會對經營造成實質性沖擊,一旦估值回穩,這些公司會很快進入正常軌道。
不可否認的是,確有一部分公司由于體外資產較大,大股東關聯債務較多,經營層面遭受諸多波及,如果繼續深陷資金危機,可能會釀成較為嚴重的后果。在此背景下,若有第三方資金在股權或債權方面予以馳援,降低或消除平倉風險等,那么這些公司完全有可能走出困境。伴隨上市公司走出困境的還有股東、員工及上下游企業等。
市場除了優勝劣汰外,還講求多方共贏,這是市場得以健康存續的關鍵要素之一。不妨回溯至2015年下半年,彼時市場一度處于非理性狀態,證金公司等主體入市行為有效平抑了市場的進一步非理性演化,為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市場各參與方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市場行為特別是二級市場行為,并非始終都保持理性狀態,今年不少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受到二級市場整體走勢的拖累,形成業績與股價的倒掛——業績持續向好,股價持續走低。若放之任之,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為悲劇,即上市公司及大股東迫于股價下跌壓力,而被迫做出裁員、減產、高息融資等決策,最終令上市公司各方利益受損。這顯然不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市場也有不少擔憂。例如,深圳國資大舉入市是否會造成行政之手對市場經濟的重度干預,如何平衡國資與民營資本的利益關系,如何避免可能存在的尋租或其他不法行為?
這些擔憂是合理的。因此,在理解深圳國資等國資平臺入市的同時,也要對該行為保持必要的審慎態度。無論是夢網集團還是其他省區被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如果國資接盤僅僅是為了坐享后續股價上漲帶來的可觀盈利,則明顯有違國企改革的初衷,也不符合中央有關精神。
對于深圳國資等國資平臺而言,為上市公司紓解資金困境,引導上市公司走向正軌,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這是國資入市的重中之重;而對于被國資入股的上市公司或其他主體而言,借助國資所掌握的資源、政策盡快擺脫困境,切實夯實主業,進行必要的轉型升級,這也是重中之重。
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實除各級國資平臺外,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日前也鼓勵保險機構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上市公司。
10月14日晚間,精達股份便宣布華安保險擬受讓公司9%股權。
可見,讓有條件有能力的資本入市參股上市公司,已絕非深圳國資的單獨行動,而是集體共識。證券時報記者 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