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人身險保費同比持續呈現負增長態勢,但這未妨礙人身險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在昨日舉行的“2018中國壽險業十月前海峰會”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經歷此次主動調整,人身保險業將發展得更加健康,風險防范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將有效提升。“預計未來20年,人身保險行業還能平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黃洪預測。
1982年至2017年
人身險保費年均增速49%
黃洪稱,要充分肯定人身保險業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堅定做好人身保險工作的信心。他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身保險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壽險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12%;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從1982年的16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3.2萬億元,以年均49%的增長速度發展。
同時,我國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完成,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實力和競爭力的保險企業,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2017年,人身保險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1118萬億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了10.6億城鄉居民。“一個行業在經濟高速發展后出現短暫的調整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同時經濟增速下行、金融去杠桿的影響以及利率上升所帶來的人身險產品競爭力的下降也是客觀存在的。”黃洪表示。
今年以來,人身保險業出現負增長,但黃洪強調,此次行業負增長跟以往人身保險業出現的多次負增長有本質區別。他表示,此次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增速下降是為了讓人身保險事業更加符合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出的戰略選擇,是開啟新時代人身保險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主動調整、節奏在“我”。隨著人身險產品和精算監管政策的逐步完善,絕大部分險企積極跟進,主動壓縮高費用、高資本消耗業務,行業現金流充足,實現正增長的公司數量在逐步擴大;第二,目標導向、回歸保障。過去五年,健康險、意外險基本維持兩位數增長,今年在新增保費下降的情況下,健康險依然增長了32%;第三,量減質升,價值優化。今年上半年比2011年人身險保費負增長時行業的內含價值增速提高了13個百分點,新業務價值提高了4個百分點,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黃洪認為,經歷此次主動調整,人身保險業將發展得更加健康,風險防范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將有效提升。“預計未來20年,人身保險行業還能平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他表示。
未來發展方向:
服務高質量發展
盡管人身險健康發展的趨勢不改,但黃洪也強調,人身險業必須深刻認識人身保險業在現有發展方式下付出的代價,以及現有發展方式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的差距。未來,要將服從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行業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發展的方向,推動一場由內而外的全面轉型。
他指出,過去的發展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成本的發展方式,行業顯性成本居高不下,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公司人員成本高、管理運營成本高、銷售費用高的現象比較普遍,同樣影響了保險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行業和社會也為隱性成本付出代價。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人身保險發展和人身保險監管工作新的時代背景。目前,人身保險業現行發展方式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風險保障、產品質量、發展動力、發展效益等方面與時代要求仍存在差距。
黃洪表示,人身險全面轉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立足于服務國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其要在緩解因病致貧人口快速上升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圍繞保險需求的深刻變化,持之以恒改善保險供給;把握新技術革命的前沿趨勢,加快推動商業模式升級;遵循金融保險工作規律,不斷健全人身保險監管體系,重新審視人身保險監管邏輯、監管思路、監管的組織體系和政策體系,為行業轉型提供相匹配的人身保險監管制度供給,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監管體系。
在黃洪看來,全面轉型對于人身保險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鳳凰涅磐的過程。需要認識到全面轉型要解決理念、理論、制度、機制、政策、監管等一系列問題,是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取得全面轉型的勝利,不但要有決心,更要有定力;不僅要有科學的戰略,更要有靈活的戰術,在遵循銀保監會關于全面發展戰略規劃、明確戰略定位、保持發展戰略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一事一策,因時而動,提高轉型戰術方案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他表示。記者冷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