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智庫書院·中國: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王小魯新書《中國: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與會專家聚焦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就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和質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研究員結合其新書《中國: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和當前經濟熱點問題分析了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泉,以及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和結構性因素,提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建議。還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政策變遷和發展路徑,指出了當前城市化還存在的薄弱環節,就未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研究員指出,如果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增長將是不可持續的。對于區域協調發展與城市化問題,他強調,中國相對落后的地區往往生態環境較好,將來可以憑借這一稟賦來縮小區域差距。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晶首先闡述了改革和開放的關系,強調防止出現開放壓力致改革扭曲;隨后從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系出發,提出改革要從增量改革轉向存量改革;最后分析了經濟增長的潛在風險,提出去杠桿應以國企為重點,特別是一些無效的僵尸企業。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重點談了民營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對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觀察與建議。他認為,國企改革要注重改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率,同時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